三、中等收入阶段的理论创新问题
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的对象。
当代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经济体由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分化现象:只有少量的经济体成功进入了高收入行列,许多经济体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世界银行将这种情形称为“中等收入陷阱”。12其基本涵义是,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
尽管学术界对“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的问题存在争议,但在我们看来,无论认可或者不认可“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一大批经济体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时间或长或短,就像许多学生的成绩在六七十分摇摆一样,这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也是发展经济学应该关注、必须解释与研究的经济现象。在现实中,不同国家经历中等收入阶段的时间存在长短差异,这些经济体“量”的特征反映了内在“质”的区别。发展经济学关注“陷阱”或滞留时间问题,但它要研究的是,同样是冲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实现经济起飞的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时间长短差异背后的发展机制。
一个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发展问题。那些冲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或“贫困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发展要素、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发展问题、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低收入阶段:在发展要素方面,渐渐失去了低收入阶段的人口红利,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资本积累不再像低水平阶段那样紧迫,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日益递减;在发展环境上,一方面要受到低收入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挤兑,另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可利用空间日益缩小,在国际市场上要受到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制;在发展动力上,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技术模仿、牺牲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到了尽头,创新不足成为制约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低收入阶段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开始衰退,而新的利益格局开始形成并可能阻碍新一轮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在发展任务方面,应该改造而不是沿袭或固化低收入阶段形成的产业结构,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中等收入阶段要素禀赋结构和需求结构,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加快服务化、信息化的发展步伐;等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着新的挑战,仍然会存在经济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面对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问题,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病理”,探索不同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机制,是人类经济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发展经济学题中应有之义。然而,这些研究主题在当前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分析和研究。当代所有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都是以低收入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都是指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实现经济起飞。迄今为止,一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人们研究低收入国家摆脱贫困谋求经济起飞的学说史。刘易斯明确指出,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低收入经济体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的经济行为,发展经济学家的梦想就是建立针对发展中经济的好的理论,促使一个经济体从最低水平越过分界线,上升到或超过西欧的水平。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中,“起飞”是不发达与发达的“分水岭”,一旦实现了关键性的“起飞”,一国经济便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会自然而然地依次实现更高级发展阶段的跃迁。13因此,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经济“起飞”的条件,全力以赴地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即使摆脱了“贫困恶性循环”,冲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在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道路上仍然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可能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对此,发展经济学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发展经济学既有的大部分理论与发展战略,已经不再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实践的需要。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经济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需要思想先导与理论变革。时代在变迁,当代中国与诸多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实践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学理论把中等收入经济体纳入研究范围,把研究主题从由贫变富的发展扩展为由富变强的发展,由此掀开新的篇章。
1 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来自于国内权威的发展经济学教材,如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谭崇台.发展经济学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1.
2 KONGSAMUT P, REBELO S, XIE D. Beyond Balanced Growth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1 (68): 869-882.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 [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THORBECKE E.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Doctrine [ C]. // NISSANKE M, OCAMPO J A.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5 MOOKERHJEE D. New Direction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ory or Empirics?: Is There too Little Theory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R] Boston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Working Pa-pers Series WP2005-028, 2005.
6 DUFLO E, GLENNERSTER R, KREMER M. Using Randomization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A Toolkit [C]. // SCHULTZ T P, STRAUSS J.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4. London: North Holland, 2007.
7 THORBECKE E.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Doctrine [ C]. // NISSANKE M, OCAMPO J A.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Cham: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8 BANERJEE A, DUFLO E.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Economics [J].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09, 1: 151-178.
9 RAY D. Development Economics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 MOOKERHJEE D. New Direction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ory or Empirics?: Is There too Little Theory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R]. Boston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Working Papers Series WP2005-028, 2005.
11 KANBUR R.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Thinking [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4, 6 (2): 147-158.
12 GILL I, ET AL.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 [ M].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2007.
13 LEWIS W A. The Roots of Development Theory [C] // SCHULTZ T P, STRAUSS J.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1. London: North Holland,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