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关于发展问题

一、贫困与不平等

1.绝对贫困

从收入和支出的角度看,托达罗认为,绝对贫困指一种连最低水平的收入、衣食住行及其他生活必需品都无法满足的贫困状态;速水佑次郎认为,绝对贫困可以定义为一个人 (或一些人) 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于其所在社会公认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状态;从权利的角度看,森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的可行能力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2.绝对贫困线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最低费用,即为绝对贫困线。以1985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估算,世界银行定义的国际贫困线原指每人每日收入1美元。后来,世界银行制定了两个贫困线的标准:以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估算世界最贫困的15个国家的贫困状况,取其平均值得到国际贫困线为每人每日1. 25美元;估算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取其平均值得到国际贫困线为每人每日2美元。

3.相对贫困

收入或支出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某种程度的生活状态,被称为“相对贫困” 。有些国家将收入低于平均收入40%视为相对贫困线;有的经济体将收入低于平均收入的1/3视为相对贫困线。

4. FGT贫困指数

FGT贫困指数是由福斯特 ( James Forster) 、格里尔 ( Joel Greer) 、索贝克 ( Erik Thorbecke) 三人于1984年共同研发用以测量贫困、具有良好数学特性的贫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其中,Yi是第i个穷人的收入,Yp指贫困线,N是人口数,Pα指数的形式会随着α值改变而改变。如果α=0,可以得到贫困发生率;α=1,可以得到贫困距指数;α=2,可以得到平方贫困距指数;α=1和α=2时,用于测量贫困程度。

5.多维贫困指数

多维贫困指数 (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 由牛津贫困和人类发展中心提出。该指数包括3个大类10个维度指标:健康 (营养状况、儿童死亡率)、教育 (儿童入学率、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 (饮用水、电、日常生活用燃料、室内空间面积、环境卫生和耐用消费品) 。 MPI可以反映不同个体或家庭在不同维度上的贫困程度。 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其作为另一种衡量收入贫困的指标,发表于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

6.贫困陷阱

对于一个家庭、社区或国家来说,贫困陷阱是一种劣均衡:家庭、社区或国家陷入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贫困和欠发达会导致更严重的贫困和欠发达,且延续数代。

7.基尼系数

基尼指数以意大利统计与社会学家基尼 ( Corrado Gini) 的名字命名,用以衡量一个经济体收入分配的状况。根据洛伦兹曲线,用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除以该面积与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之和,其商值为基尼系数,表示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的理论值为从0 (完全平等) 到1 (完全不平等)。

8.收入分配库兹涅茨曲线

收入分配库兹涅茨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55年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以人均财富增长为横坐标,人均财富分配为纵坐标,二者关系的变化呈现倒U型曲线轨迹: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随着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收入分配状况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

9.不平等交换理论

不平等交换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伊曼纽尔 ( Arghiri Emmanuel) 提出。该理论认为,穷国与富国的交换是不平等的,因为穷国的工资较低。换句话说,交换不平等是与工资不平等状况有关的,即便其他方面都平等,只要工资不平等就足以导致交换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