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类发展
1.人类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指出,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人的商品消费数量,更在于使人获得能力,扩展自由。根据这一思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UNDP) 提出了“人类发展”概念,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的内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类发展是扩大人民选择机会的过程;《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类发展是通过扩展人的作用和能力,以扩大人的选择机会的过程;《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人类发展首先而且根本的是,让人们过上自己选择的生活,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使之能够实现这样的选择;《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人类发展首先而且根本的是,让人们过上自己珍视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够实现其潜力。
2.人类发展指数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人类发展指数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即以“寿命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综合指数,用来衡量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寿命水平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水平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 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 ( 1/3权重) 共同衡量( 《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对其进行了修改,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取代了识字率,利用预期受教育年限即预期中儿童现有入学率下得到的受教育时间取代了毛入学率);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 (购买力平价美元) 来衡量( 《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采用人均GNI取代人均GDP来评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在《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3.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PQLI) 由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提出,于1977年作为测度贫困居民生活质量的方法正式公布。该指数由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和识字率三个指标组成,旨在测度世界最贫困国家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4.社会进步指数
社会进步指数 ( Index of Social Progress, ISP) 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埃斯蒂斯 ( R. J. Estes) 教授于1984年提出,涉及教育、健康状况、妇女地位、国防、经济、人口、地理、政治参与、文化、福利成就等10个社会经济领域的36项指标。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工具,社会进步指数不仅可以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社会发展状况的比较,也可用于一国内部不同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还可用于一国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动态比较。
5.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
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达利 ( Herman E. Daly ) 和科布 ( John B. Cobb) 共同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 (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他们考虑了社会因素造成的成本,如财富分配不公、失业和犯罪对社会带来的危害,进一步分析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如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不能算作是对经济的贡献。 ISEW的核算方法是加权消费支出、社会行为净收益与政府行为净收益三个项目之和,再减去环境成本。该指数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福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