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一) 研究对象

虽然早期就有研究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如重商主义理论和德国历史学派理论,但是缺乏系统性,这些理论还不能称为独立的分支学科;虽然古典主义经济学力求探究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斯密和李嘉图等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对于落后经济体而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落后国家经济追赶发展的实践需求。作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发展经济学是在二战结束之后顺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的。

发展经济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 “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是界定发展经济学学科边界的两个重要维度。

任何国家都需要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弄清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特征事实。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指经济上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在二战后的一些文献中,曾经把经济上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或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称为“不发达国家” (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或“欠发达国家” (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以区别于发达国家 ( devel-oped countries) 。虽然这些称谓反映了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状态,但是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世界,甚至含有歧视性。实际上,这些国家一直在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不懈努力。大约在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前后,开始出现发展中国家 ( developing coun-tries) 这一概念,并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不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UNCTAD) 、世界银行 ( World Bank) 和世界贸易组织 ( WTO) 等国际机构至今也没有明确地给“发展中国家”下过定义,发展经济学理论也没有清晰地定义“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约定俗成的做法是,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GDP)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将世界银行确定的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 。目前,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有130多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

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各有特质,但是,这些国家却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相近的经济特征、相同的发展愿望,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和发展任务。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事实。

第一,市场发育不良,不能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长期遭受殖民掠夺以及政治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一般的市场失灵问题,更重要的是市场“先天发育不良”。

第二,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依赖经验、技术停滞、劳动生产率低下是传统部门的重要特征;依赖制度、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较高是现代部门的重要特征。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在结构上的二元性,不仅存在于产业之间、城乡之间,更存在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内部。一个经济体越是不发达,传统经济部门的比重越大,现代经济部门的比重越小。

第三,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由于传统经济部门比重较大,受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整体生产率水平比较低,经济增长缓慢。

第四,人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在发展中国家,不仅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存在规模较大的贫困人口,而且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甚为严重。与此相关的事实是,人口增长速度快,赡养负担重,失业和隐性失业状况严重。生活水平低导致了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条件差,文盲率高;反过来,人力资本高度匮乏又成为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第五,在全球经济中居于劣势地位。由于收入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以引进经济发展所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因此,在国际经济中,发展中国家不仅竞争力不足,而且受制于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处于被支配的“外围”地位。

发展是一种变化,但并非任何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尽管在许多语境下学者们可能用比较宽泛的“经济发展”概念泛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相关但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 ( economic growth) 是指一个经济体生产能力的提高,表现为一个时期内人均产出 (或人均收入) 水平的持续增加。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自然资源禀赋、资本、劳动和生产率水平。经济发展 ( econom-ic development) 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过程。经济发展既涵盖经济结构 (如投入结构、生产组织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等) 的高级化,也包括以经济结构高级化为基础的空间结构 (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 和社会结构(收入结构、阶层结构等) 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状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应该特别指出,在发展经济学意义上,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变迁是以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为主要内涵,而不仅仅是经济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可见,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内涵更丰富、更复杂。

人们追求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它只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没有经济增长,经济不可能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存在着有增长而无发展 (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的情形。如果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提高了,但它是传统经济规模扩展的结果,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没有呈现高级化变迁,生态环境遭到损害,收入分配状态可能进一步恶化,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那么,就不能称为经济发展。

更进一步地,一些发展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发展的概念推进为人类发展。阿马蒂亚·森把发展看作是提高人的“可行能力”与扩展自由范围的过程。发展意味着经济主体各种权利和能力的扩大,意味着他们能够在某种政治、法律、文化制度框架下享有更大的行为自由,拥有更多的机会,做出更多的选择,实现更大的效用。在他看来,一切发展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由。一方面,自由是发展的目标,是人们评判发展状态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自由又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乏的重要手段。这种发展观具有哲学人类学的意义,已经超出经济学的范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称为“人类发展” ( human development) 。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更进一步说,即使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不一定带来“人类发展”。因为,“人类发展”不仅包含经济发展所指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高级化变迁以及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改善,是人的全面发展。 《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列举了五种有经济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1) 无工作的增长 ( jobless growth),人均GDP提高了,但就业机会并没有增加;(2) 无声的增长 ( voiceless growth),人均GDP 提高了,但民主化进程停滞或倒退;(3) 无情的增长 (ruthless growth),人均GDP提高了,但收入分配状况恶化了,贫困加深了;(4) 无根的增长 ( rootless growth),人均GDP提高了,但文化却衰落了;(5 ) 无未来的增长 ( futureless growth),人均GDP提高,但自然资源衰竭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

(二) 研究任务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耐人寻味的是,在现代经济学体系中,虽然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同时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但是,两种理论一直处于彼此隔膜的状态: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地考察经济体实现均衡增长的条件,探究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解释不同经济体增长收敛或不收敛的根本原因;发展经济学专注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的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是可能的,但它不是必然的。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第一,从理论上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

发展经济学首先要描述和分析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现实,并在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由表入里地从理论上找到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与内在机制。在内在因素方面,发展经济学认为是资本稀缺、技术落后、市场不发达、制度不良等;就外在因素而言,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心 外围论” “依附论”;就内在机制而言,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贫困恶性陷阱理论”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

第二,从理论上研究从经济落后的现实出发实现经济起飞的发展机制。

虽然各个国家都需要经济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当今的发展中国家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过去,也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在。发展中国家因为收入水平低、资本稀缺、技术落后,所以必须在起步阶段以强有力的动员资源的方式发展经济;因为存在结构刚性,经济结构高级化变迁必须从矫正结构失衡起步;因为市场发育不全,必须在培育市场的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与强者同台竞争;因为经济落后,所以必须以比先行者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更快的速度才可能实现追赶;传统经济的工业化 (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与现代经济的信息化 (与时代同行的发展),必须在同一个进程中实现双重发展;等等。这些都是发展经济学重要的研究任务。

第三,提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既不能延续过去的老路,也不能简单模仿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更不可能从一般经济学理论中找到现成的实践方略。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发展,如何动员国内资源、利用国际资源?如何培育市场,并与政府和社会形成配置资源的三种机制协同推进发展?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是追求平衡发展还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如何选择增长极?以什么产业为发展先导?由于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经济学特别关注与长期变化有关的制度、结构、战略与政策问题,特别强调非经济因素——如政治、社会、文化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要探讨发展战略与政策,国家或政府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置于发展经济学关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