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经济学独立存在的合理性与微观基础问题

(一) 发展经济学独立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发展经济学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其间,堡垒内部的反戈6,阵营外部的攻击7,使它几近夭折。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学科地位问题仍然充满着争议。同时,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进入发达状态的发展问题——却依然存在,它既没有在实践上过时,也没有在理论上得到圆满的解答。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迈耶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就需要有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对其做出理论解释,发展经济学就有存在的必要。8不过,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问题的特殊性,只是为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只是发展经济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根”是什么?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该学科是否存在规范理论研究、使其逻辑内在一致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理论范式。如果没有,就是库恩 ( T. Kuhn) 所说的“前科学”。9在经济学研究中,能够充任学科范式的理论就是其微观理论基础。它要求经济学研究以经济主体的 (理性) 行为分析为逻辑起点,即使不是直接从逻辑起点出发,也必须与源于逻辑起点的分析相一致10,以经济主体行为互动形成的系统均衡为目标,推演出一系列具有严密逻辑联系的理论,并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构筑自身的微观基础,并形成明晰的学科范式,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前提。

构建微观理论基础,使发展经济学由众说纷纭的“前科学”逐渐向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收敛,不仅能够规范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在理论之间形成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能界定学科边界,使发展经济学与标准经济学相对区别开来。这是发展经济学的“生命之根”,也是发展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体系中存在合理性之基石。

(二) 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均没有真正建构发展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1。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一种“无根”的经济学,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则把“根”寄生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寻根”的结果是把发展经济学变成一种依附性的应用学科,从根本上迷失了自己的理论方向。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从发展中国家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大的结构变革,在拒斥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作为其理论的微观基础的同时,像当时流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样,并没有构建自己的微观基础理论。正如阿德尔曼 ( I. Adelman) 所批评的那样,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总是直观地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寻找各种各样的单一的原因,并由此寻求单一的解决办法12。他们往往是从描述性的陈述出发,通过归纳逻辑来导出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虽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发展问题,却无法给出准确的微观基础证明,因而不同理论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

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共性 (而不是结构主义强调的差异性) 出发,在重新认定发展中国家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特征和市场价格机制的前提下,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其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去俯视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运用新古典分析工具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在理论建构上,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植根于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中,试图以此从根本上改变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缺乏微观基础的“无根”状态。但是,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发展经济学在有了“根”的归属的同时,却失去了自我:发展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新古典主义理论的一个应用经济学分支。

在这种背景下,有不少学者怀疑甚至否定发展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体系中存在的合理性。早期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 ( A. O. Hirschman) 认为,发展经济学兴起后在经历了显著的增长期之后,20世纪80年代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和新马克思主义者的夹击下,转入了收益递减时期:该领域难以出现新的思想,再也不能充分地再生产其自身,因而发展经济学已近衰亡。13针对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排斥正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而主张政府直接控制的统制教条,英籍印度裔经济学家拉尔 ( D. Lal) 进行了严厉批判,认为发展经济学的消亡可能有助于经济学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兴旺发达。14哈伯勒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发展经济学的独立地位,“我的思路,一直是人们常常称呼的单一经济学 ( monoeconomics) 的思路” 。克鲁格曼( P. Krugman) 则认为,由于理论研究的“非数学化风格”,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停留在一些直观的理论见解层面,不能将其转变为可以证明的逻辑清晰的模型,因而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特定领域已被挤出主流经济学。15

面对针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地位的种种诘难,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予以反驳,认为赫希曼和拉尔等人是以偏激的心态,从偏狭的思维视角出发,得出有失公允的偏颇结论。16赫希曼和拉尔等人的诘难,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对发展经济学理论中肯的批判,即发展经济学缺乏自己的理论根基,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范式。既然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特殊性的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是一些没有充分论证的、缺乏逻辑关联并且被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证明是存在较大缺陷的松散的理论;既然强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共性的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是植根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其理论观点只不过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其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所支持,那么,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或者只能作为主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应用分支才有可能存在。

遗憾的是,赫希曼、拉尔、哈伯勒等人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建构的批评,并没有引起发展经济学家们深入的反思,其合理底蕴被淹没在一些具体问题的争辩与反驳之中。目前,由于没有建成自己的微观理论基础,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范式,发展经济学仍然没有走出科学哲学意义上“前科学”的阴影。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否定发展经济学独立理论地位的诘难仍然不绝于耳。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代发展经济学家从高度概括的模型转向分散的微观研究:一方面,运用现代分析工具重新论证早期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试图在新的理论模型中做出微观上的新解释;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发展问题的分析视角,深入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17虽然从整体上看,发展经济学至今也没有完全摆脱阿德尔曼所批评的“寻找不发达的单一原因,寻求单一的解决办法”这种研究模式18,发展经济学仍然处于缺乏微观理论基础的“无根”状态,但是为微观理论基础的形成积累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2 本章所说的一般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普遍事实、现象和一般规律的经济学理论,以区别于以某类特定的经济体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

3 MEIER G. The Old Genera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sts and the New. [ C] // MEIER G, STIGLITZ J E.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比如,吴景超《中国经济建设之路》 (1944)、翁文灏、顾翊群《中国经济建设与农村工业化问题》(1944)、周宪文《中国经济的两条路线:工业化或农业化》(1945)、谷春帆《中国工业化通论》(1947),等等。

5 比如,王念祖《工业化、货币扩张和通货膨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研究》(哈佛大学, 1945)、丁忱《工业化、资本结构和内部积累:战后中国工业化考察》(哈佛大学,1946)、吴元黎《资本形成与经济秩序:一个关于贫困国家案例的研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46)、桑恒康《资本形成机制》(哈佛大学,1947)、辛膺《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理论》 (密歇根大学,1948),等等。

6 HIRSCHMAN A O.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C] // HIRSCHMAN A O. Essays in Trespassing: Economics to Politics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7 KRUGMAN P. Toward a Counter-counterrevolution in Development Theory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2, 6: 15-38.

8 MEIER G. The Old Genera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sts and the New. [ C] // MEIER G, STIGLITZ J E.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9 KUHN T.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10 ARROW K.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Social Knowledge [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 (02): 1-9.

11 关于这一观点的论述可参考:叶初升.寻求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J].中国社会科学,2005 (04): 32.

12 ADELMAN I. Fallacies i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C] // MEIER G, STIGLITZ J E.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 C.: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3 HIRSCHMAN A O.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C] // HIRSCHMAN A O. Essays in Trespassing: Economics to Politics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4 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 [M].刘沪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122.

15 KRUGMAN P. Toward a Counter-Counterrevolution in Development Theory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2, 6: 15-38.

16 SEN A. Development: Which Way Now? [J]. Economic Journal, 1983, 93: 745-762.

17 MEIER G. The Old Genera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sts and the New. [ C] // G. MEIER, STIGLITZ J E.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 ADELMAN I. Fallacies i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C] // MEIER G, STIGLITZ J E.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 C.: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