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执着与探究
《天问》所表达的其实就是画家灵魂深处的独白,画家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枝干的执拗劲儿,立于其上的鸟儿似乎感染到这份执拗,与枝干融为一体,伸长了脖子仰望天空,留给人们无限遐思。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文字版《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一篇长诗,也是其代表作之一。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战乱兴衰等,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楚辞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被后人称为“诗魂”。

《天问》纸本设色 88cm×35cm 2005年作
画作《天问》则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正如屈原《天问》般对于天地万物、人间沧桑的种种现象及其产生缘由进行发问,无数个为什么,让画家对于世界奥秘具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怀着一种虔诚的、执着的心情,去探究,去观察,去思考。《天问》所表达的,就是这世界既充满着爱恨交织、光怪陆离,也充满着错综复杂、五彩缤纷,要想了解、熟悉并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必须静下心来,探它个明明白白,问它个清清楚楚,一如屈原之问洞穿世事,剥笋见心。
其二,《天问》之妙在于画面后所隐藏的声音。那么它究竟在问什么?恐怕只有画家本人才能够完全说得清楚。世界上人们需要搞明白的事情有千千万,而哪些问题是艺术家需要探究清楚的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兴许他们在问岁月何以如沧海,问天地何以难聚合,问人生何以多艰舛,问情谊何以似薄冰,问世界何以不平静……画家对屈原的热爱一目了然,就连他的笔名也如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带有香草味道,称为“香草堂主人”,可见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以及灵魂深处对以屈原为代表的古代圣贤的崇拜是多么的直接明了,这种崇拜往往会从骨子里体现出来。那么,用画笔传承并表达一种对于圣贤的敬仰,对圣贤精神的延续,就显得自然而然,不那么生搬硬套了。《天问》背后的故事也许还有很多,留给人们从不同角度结合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境界、鉴赏水平去慢慢评判,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无论如何,《天问》留给我们的心灵震撼是的的确确存在的,是完全能够感受到的。诗云“梅兰竹菊咏志真,琴棋书画自在行。一枝独立敢问天,半尺绢帛听清音”,这便是《天问》所要表达的至高境界,也是《天问》带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