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方核幼儿体育课程设计与指导
- 董进霞 门晓坤 钟逸婧编著
- 2916字
- 2025-03-27 18:49:11
三、国内外儿童健康政策与实践动态
(一)国内外儿童肥胖率的上升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0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儿童肥胖率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我国同样出现了儿童身体素质下降和肥胖率上升的趋势,1985—2014年我国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 2020年6~17岁人群和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肥胖不仅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包括增加睡眠呼吸障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内分泌失调、癌症、胆囊疾病、女生性早熟、男生性晚熟等疾病的风险,而且会影响成年乃至老年的健康,包括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抑郁、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等疾病的风险。影响儿童肥胖的风险因素中,除了遗传、出生体重、婴儿期喂养等因素外,饮食不均衡、运动量不足、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等是主要的风险因素。
(二)国内外儿童肥胖防控政策的出台
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人口肥胖问题,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出台了面向全人口的身体活动指南,并出台了涵盖教育、体育、医疗、城市规划、社区、企业、媒体等多领域的配套政策措施,以改善全民健身的综合环境。例如,2014年英国苏格兰政府发布了为期10年、涵盖多领域的“全民身体活动执行计划”,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每天一英里”校园计划,号召所有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参加,让学生每天走路或跑步15分钟。
案例:
苏格兰“每天一英里”的幼儿园计划
口号:每个孩子,每一天。
4F原则:快乐、友谊、新鲜空气、自由。
“每天一英里”是户外的、社交性的体育活动,不同于幼儿园平时的积极玩耍、体育课或户外学习。该计划的目的是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行进速度、时间和方式。
案例点评:“每天一英里”以简单好记的方式提出了目标,而且容易实施和衡量结果。该计划也注意到了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易被幼儿园接受的实施方式。
1.国外儿童肥胖防控政策
自2002年以来,国际上的行业协会和各国政府共出台了约20份面向6岁以下幼儿的身体活动指南,以防控幼儿肥胖,促进儿童从小树立积极的生活方式。自2016年开始,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等国相继推出涵盖幼儿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幼儿24小时身体活动指南。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推出了幼儿24小时身体活动指南。
这些指南普遍包括了以下建议:
(1)活动量:幼儿的身体活动量每天应累计达到3小时以上。
(2)久坐时间限制:幼儿每次久坐时间不超过1小时(包括坐宝宝椅、坐汽车或火车出行等)。
(3)屏幕时间限制:幼儿每天的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
(4)活动形式:幼儿的身体活动应包括结构性的(即有教师引导的)和非结构性的(即自主的、自发的)活动。
(5)活动内容:幼儿应参加丰富的身体活动,通常体现为“积极玩耍”的形式,具体包括:
● 多种跑跳等移动性活动;
● 使用球和球拍等体育器材的操作性活动;
● 捉迷藏、捉人游戏等传统体育游戏活动;
● 荡秋千、跳蹦床、攀爬等使用儿童体育游乐设施的活动;
● 骑自行车、滑板车等使用交通工具的活动;
● 游泳、体操等运动项目活动;
● 在森林和公园里散步、捡树叶等大自然中的户外活动;
● 跟着音乐跳舞等休闲娱乐活动;
● 叠衣服、收拾屋子、园艺、整理购物袋等日常家务劳动;
● 地域特色活动:比如芬兰的指南加入了滑冰、滑雪,新加坡的指南加入了水中游戏。
(6)活动强度:对于5岁以下的幼儿,部分指南建议幼儿每天应累计达到1小时以上的“充满活力的玩耍”(energetic play),多数指南则回避了活动强度的提法,原因是幼儿阶段的身体活动往往呈现出随机的、自发的、非结构性的特点,难以用强度来衡量,不像更大年龄段儿童那样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稳定维持一定强度的活动。
另外,对于5岁以上的儿童,各国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给出了明确的强度建议:
(1)5~17岁儿童每天应该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其中大多数活动应该是有氧的;
(2)每周应该有至少3次高强度活动,包括增强肌肉和骨骼的活动。
2.我国儿童肥胖防控政策
以下从“政府出台政策”“专家建议”“幼儿体育工程”三个方面介绍我国儿童肥胖防控政策。
(1)政府出台政策。
为了应对我国儿童肥胖率上升的趋势,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教育部、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门出台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了营养不均衡、运动不足、课业重、电子产品普及等是我国儿童肥胖风险上升的风险因素,并提出要“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吃动平衡为重点”,“2020年至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方案》还号召家长营造家庭体育运动氛围,减少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保证睡眠时间,同时要求幼儿园和中、小学开设营养与健康课堂,增加相关教师培训,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时间,配备保健医生做好超重肥胖监测指导等。
(2)专家建议。
2020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三家专业机构联合发布了《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对我国幼儿的身体活动、久坐和屏幕行为、睡眠等提出了与国际指南相一致的专业建议。
(3)幼儿体育工程。
我国也在1995年首次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4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特别提到“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以及“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第一次提出幼儿体育工程,将幼儿体育作为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工程。自此以后,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将幼儿体育纳入其职责管理范畴,并组织专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幼儿体育开展情况的实地调查。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组织了一系列的“居家亲子体育课”“线上亲子体育活动”。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聘请了六位全国幼儿亲子体育高级别专家,为幼儿体育的顶层设计出谋划策。在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发起了“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幼儿体育是其中的一部分。
(三)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政策趋势
除了日益上升的肥胖率问题,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形势也非常严峻。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6岁儿童近视率为14.3%,小学生为35.6%,高中生达到80.5%。
2018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缺乏运动和户外活动等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提出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该方案号召家长带领孩子“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并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减轻课外学习负担,保障睡眠和营养。该方案还对中、小学的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提出了限制,并严禁通过竞赛选拔等方式进行入学招生考试。该方案还要求各级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