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内外幼儿体育前沿政策与实践动态

一、国内外学前教育政策与实践动态

自19世纪70年代学前教育在我国兴起以来,它先后历经了欧美模式、日本模式、本土化探索、苏联模式、“去小学化”改革等几个阶段,虽然幼儿身体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区别,但是每个时期的幼儿园课程中始终都有体育活动的内容。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我国幼儿园每天都有20分钟的早操活动和体育课(早操的传统延续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为解决日益上升的儿童肥胖率问题,对幼儿身体活动给予了更多关注。体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专业人士也开始涉足学前教育,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促使幼儿身体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更加丰富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一)将身体发展列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

目前国际上的早期教育课程纲要普遍将身体领域列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和发展领域之一。例如,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规定身体发展领域,交流和语言领域,以及个人、社会性和情感发展领域并列为三大“首要领域”,因为这些主要领域对幼儿学习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学习能力的获得、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低龄幼儿应当首先发展这些主要领域。我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学习与发展领域,并将健康领域排在五大领域之首,指出健康领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二)户外活动采用自主游戏、体育课等不同形式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欧洲地区的幼儿园大都安排每天0.5~2小时的户外活动,并且基本采用幼儿自主游戏的形式,教师很少引导或干预,也极少组织结构化的体育课。采用自主游戏的形式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培养个人主义的教育目标1、倡导玩耍、直接经验和主动探索的早期教育理念、混龄班的组织便利性、生均面积高和师生比低、幼儿女教师不擅长体育教学(欧美国家的幼儿园普遍是女教师,女教师人数占全体教师的95%以上)等。应当看到,亚洲的幼儿园在生均面积和师生比方面与欧美等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在生均室外面积方面,挪威能达到生均24平方米,德国一些州是10~15平方米,加拿大一些州是7平方米,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4平方米左右。在师生比方面,芬兰是1∶ 7,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约为1∶ 10至1∶ 12,而韩国是1∶ 20,日本是1∶ 35。这些教育环境的差异意味着,东亚国家的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较难获得足够的活动面积和发展支持。

相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欧洲地区的幼儿园而言,日本的幼儿园则开设了更多有组织的身体活动。例如:

(1)每天有集体早操时间;

(2)不少幼儿园还每周开设一次体育课,以跳马、侧手翻、单双杠、跳跃等体操类和体能类活动为主,由外聘的体育俱乐部教练进行教学;

(3)很多幼儿园开展裸足教育,3岁左右开始室内裸足教育,4~5岁的幼儿光着脚绕操场跑一圈,目的是促进脚底肌肉的成长、增强平衡感、减少感冒次数、促进大脑发育等。

日本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也发展了幼儿的多种动作、体能、独立性和责任感。例如,教室和校园都由幼儿打扫,哪怕2岁多的幼儿也要学习擦地板;每天还由幼儿帮助教师一起端饭菜,自己排队取饭菜而不是坐在桌边等教师分发;每天幼儿自己整理个人物品,背水壶和大包小包。

每年的幼儿园运动会,包括班级和全园团体操、快速跑(托班50米、小班80米、中班200米左右)、接力跑(中班N×400米)、障碍赛、多人组合立体体操造型、小组合作拓展、亲子项目等。

在如此重视幼儿体育活动的环境下,日本幼儿的体能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有研究测量了日本157名4~6岁幼儿的体能水平,中高强度活动量平均为每天102分钟,计步数平均为每天13 037步。

目前我国幼儿园在户外活动时间普遍开展的活动有早操、户外集体游戏和户外自主游戏,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幼儿园并不多。我国幼儿园仍处于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启的“去小学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体育活动出现了许多儿童化的转变,例如,弱化甚至取消强调基本动作教学的体育课,运动场地从水泥操场转变为包含多种地面材质和器材的“游戏场”,评价标准从技能技巧的获得转变为兴趣培养和自主经验的获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