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咨询建议集
- 李小建 仉建涛主编
- 3621字
- 2025-04-03 17:31:55
关于郑州架构辐射网络型国际商都的建议[1]
杨承训[2]
编者按:郑州市实施国际商都战略应当架构以郑州为中心的辐射网络型国际商都圈,可考虑“一核六城”的模式,即以郑州为中心,将近边五城开封、洛阳、许昌、新乡及济源架构成比较紧密的城市圈,其中“郑汴一体化”可以作为核心。同时,国际商都建设要避免过路化、空心化、孤岛化、大疴化、速成化。
中央,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郑州市委、市政府正在谋划构建“郑州国际商都”战略,这十分重要、及时。从国际、中国、河南省和郑州的实际出发,笔者提出模式创新的建议,不走别人建国际商都的老路,架构以郑州为中心的辐射网络型国际商都圈,将周边五个城市连成一个网络,避免他国、他地已出现的弊病,使其成为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增长极。提点粗浅的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 充分发挥郑州及周边的独特集成优势
郑州市构建国际商都的战略选择完全符合国内外和本身的实际,有利于发挥集成优势,抓住了有利的机遇,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扩大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
①地利。这是最主要的条件。郑州身处国内铁路“十”字枢纽与亚欧大陆桥,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区域互动合作的战略平台。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成功开启了中国与欧洲的“新丝绸之路”,让郑州成为中部亚欧大陆桥的新起点。此外,郑州初步建立了三网融合、四港一体、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机制,提升了新郑国际机场、郑州东站、郑州南站、郑州站“四枢”的功能,形成了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三网融合”和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和海港“四港一体”的交通运输格局,打通了辐射全国的陆路通道和贯通全球的空中通道,实现了国内外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已经确立了自身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地位。同所有城市比较,这些都是郑州独具的优势。
②天时。一是郑州处于中温带,四季分明,既无严冬,又无酷热,气候宜人;既无台风海啸之险,又无重大地震之忧,地质灾害也很少,建筑成本较低。二是正值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正在构建现代丝绸经济带,对外开放有了更大的跨越,国内外都需要这样的国际大商都,时机十分有利。
③基实。2015年河南省经济总量超过3.7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位,郑州经济总量居全国大城市第十二位;三大战略全面实施,产出结构趋于合理,许多名牌层出不穷,开始实现产业特色;交通建设和产业聚集加快发展,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辐射网络。各色产业链正在联网化,基础设施在现代化水平上日臻完备、成套。这就形成卖得出、买得进的有利优势。郑州曾多年实施“商业城”战略,郑州商品交易所已在全国商品交易中居于重要位置,现代大市场正在形成。
④文厚。河南与郑州的软实力正在增强,传统的中原文化日益成为全国和世界的奇葩,少林武功享誉全球,不断创新。洛阳、开封的古代文化重放光彩,黄河文化令世界瞩目,现代文化产出渐成气候。
⑤人和。首先是中央支持,地方有坚强的领导。河南省委、郑州市委领导开拓创新,思路清晰,一张蓝图绘到底,此为最重要的保证。在以往几十年中,积累过建设商贸城的经验,商业文化已成重要的辐射财富。其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居民素质又有重大提升,大家齐心协力,可以充分发挥“全国体制”“全省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二 避免过路化、空心化、孤岛化、大疴化、速成化
在认识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应清晰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及早预防和避免可能出现的倾向性问题。
①过路化:大交通只为别人提供过路的方便,而自身获利较少。以前铁道部门多次说明:不能仅看到地图上的交通线网发达,还要看到实惠多少,百分之七八十的火车是过路车,付出大,收益少,这个状况要防止。过路是必需的,能否多利用这个有利的物流条件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实力、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是需要具体研究的,否则资源环境代价高,不符合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
② 空心化:自身实力不足,经济力量弱,无足量货物可卖,总为别人搭桥。郑州同周边大城市比,实业有欠缺,南边武汉实力强,北边石家庄为药业中心,东边济南拥有几个全国有名的大企业,西边西安文化产业、科技力量十分突出。郑州市不能只发展第三产业,国际商都应有几大品牌产品,和较高的产出集中度,需要组建若干支撑商都的大企业。
③孤岛化:孤零零的大城市缺少卫星城和“大陆架”式的辐射带。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有这种现象,如蒙古的乌兰巴托、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的巴西利亚、印度的加尔各答等,这些城市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或1/4,但自身与周围联系差,虽为增长极但缺乏辐射带动能力。河南省的中等城市数量多,空间距离近,主导产业不明确,以郑州市为中心形成互补的网络模式,既能弥补郑州产业的弱势,又能形成集团优势。发展国际商都应力避许多国家有过的孤岛化现象。郑州市的大开放、大流通、大创新,完全可以同几个城市协同起来。
④大疴化:防止大城市病。世界各国的大城市病都很突出。郑州虽未大到三大直辖市的程度,但已出现未壮先疴的许多征兆,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突出、各种秩序不规则、收入差距大、居民居住条件差异悬殊及许多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等,应及早克治。不宜一说构建商都就只追求城市规模,不注重内涵的提升。
⑤速成化:急于求成,重速度不重质量。应当研究和遵循市场规律、城市化规律和参考国际商都的经验,切忌拔苗助长、大拆大建。首要的是作好规划,循序渐进地稳扎稳打,既积极实施,又照顾各个方面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可考虑,除咨询国内外智库外,还应多听听当地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包括科学技术专家的环境评价论证等。现在已有很好的基础,应当多在充实、配套上下功夫。
三 关于构建辐射网络型国际商都的几点具体建议
①模式创新。从河南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不宜采取一城独大的“孤岛”独进的方式,可考虑“一核六城”的模式,即以郑州为中心,将近边五城开封、洛阳、许昌、新乡及济源构架成比较紧密的城市圈,其中“郑汴一体化”可以作为核心,既突出了郑州的优势,又联合了其他城市,分工协作,产业互补。这和以往的中原城市群有所不同,涉及的城市数量较少,但距离较近,可以联系得更紧密,共同承担商都的关键职能。实际上,中原城市群(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曾专门研究过)成立多年,但城市之间分工不甚明确,相互联系协作并不紧密。“一核六城”应当逐步往一体化方向发展,分层次辐射,分块承担商都功能。如果先把辐射网络式商都圈运作起来,国际商都的建设可能比较容易见实效。
②改革体制。应当打破商都圈内过于行政化的界限,统一部署、分工协作。这需要有一个统一领导机制研究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规划。既发挥各市积极性、突出各自优势,又形成紧密协作关系,适当分工,各有重点,把郑州需要办、又一时办不了的事分下去。防止重复建设,可以像京津冀那样经常开联席会,有统有分,组建几大跨城产业链,形成商都圈的共同服务网络。还可以考虑把商都圈中的重点市县由河南省直管,与城市分工协作结合起来,使其参与大产业链的构建。
③郑州增强核心集聚力应向“轻型化”方向发展。在商都圈中,郑州处于核心地位,要想既有辐射力又有凝聚力,关键是增强自身的经济力量和在河南省内的首位度。从其功能和优势看,郑州应占领产业链高端,走“轻型化”道路,主要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生态产业、文化旅游业,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尽可能少地发展重型工业(重型制造可放在洛阳、许昌、新乡、济源等地);实施更宽区域开放的政策,更多地吸引外商投资,逐步形成金融中心,发展现代商业业态(如扩大、提高期货交易),争取建立郑州自由贸易区(类似上海)。
④构建城乡生态连体结构。国际商都需要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吸引外商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条件,应当把郑州建设成全国一流的生态城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个新的思路是构建城乡生态连体结构,即将城乡生态环境作为统一体通盘治理,谋划重要治理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化解污水、垃圾、雾霾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垃圾分类,制止各种污染大气的不良行为,倡导健康文明消费。例如,宠物豢养问题现在愈来愈突出,但治理不力,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无人管理。再如鞭炮燃放无人管理,污染大气,噪音不断,扰乱民安。还应推广清洁能源、发展电动汽车,以及率先实施城市地下管道系统建设。在广大郊区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消化城市排污,为市区提供生态大环境。
⑤依法治市,强化管理。目前各类秩序都在治理中,尤其是交通秩序相当混乱。从政府官员到城乡居民都需要提高素质。可以考虑组织一大批大学毕业生与一部分待业人员,建立一批协助治理队伍,划片深入社区、街道进行宣传、教育和执行管理任务,既扩大就业,又解决治理问题。在这方面应当学习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经验,将教育与严管结合起来,整体提高居民素质。
[1] 原载于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咨询与建议》2014年第15期。
[2] 杨承训,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经济组副组长,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顾问,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