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积极打造三张名片[1]

——国际商都、创新城市、优美绿城协同发展

杨承训 张新宁[2]

编者按:郑州市在经济新常态下明确定位,统筹规划,正在着力打造三张名片:一是营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商都;二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城市;三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优美绿城。

按照党中央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郑州实际出发,郑州市在经济新常态下明确定位,统筹规划,正在着力打造三张名片。

一 营造国家中心城市 建设国际商都

目前,郑州市抢抓航空港实验区机遇,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特别是充分利用航空港和米字型铁路、高铁、高速公路的框架优势,加快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市构建国际商都的战略选择完全符合国内外和本身的实际,有利于发挥集成优势,抓住了有利的机遇,有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扩大开放和产业转型升级。

郑州市在国际商都建设过程中,从郑州的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模式。不宜采取一城独大的“孤岛独进”的方式,可考虑“一核六城”的模式,即以郑州为中心,将近边五城开封、洛阳、许昌、新乡及济源架构成比较紧密的城市圈,其中“郑汴一体化”可以作为核心,既突出了郑州的优势,又联合了其他城市,分工协作,产业互补。这和以往的中原城市群有所不同,涉及的城市数量较少,但距离较近,可以联系得更紧密,共同承担商都的关键职能。实际上,中原城市群成立多年,但城市之间分工不甚明确,相互联系协作并不紧密。“一核六城”应当逐步往一体化发展,分层次辐射,分块承担商都功能。如果先把辐射网络式商都圈运作起来,国际商都的建设可能比较容易见实效。

在产业发展中,郑州增强核心集聚力应向“轻型化”方向发展。在商都圈中,郑州处于核心地位,既有辐射力又有凝聚力,关键是增强自身的经济力量和在河南省内的首位度。从其功能和优势看,郑州应占领产业链高端,走“轻型化”道路,主要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生态产业、文化旅游业,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尽可能少地发展重型工业(重型制造可放在洛阳、许昌、新乡、济源等地);实施更宽区域开放,更多地吸引外商,逐步形成金融中心发展现代商业业态,争取建立郑州自贸区(类似上海)。

二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建设国家创新城市

作为国家创新型领军城市,郑州市倡导创新强市,目标在于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效率高、综合效益好、创新辐射范围广、支撑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今后几年,郑州市应当以“第一动力”为指导,用新常态统一思想,推动经济发展整体转向以提升质量为主、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走捷径,做扎实,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集中力量攻关,使研发与产业化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郑州市以应用技术成果和开发科技产品为主,5年内成为创新强市和智慧城市,成为中部地区的深圳、青岛,与武汉、西安齐名;10年后的高科技在国际市场占一席之地,成为业界一流的创新强市。5年内科技贡献率达到60%,新兴产业达到50%,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50%;10年后的科技贡献率达到70%~80%,新兴产业60%~70%,科研成果转化率70%~80%。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产出应提高到占GDP的4%,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

在发展思路上,认真学习和把握“第一动力”的思想、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科技进步的规律,坚定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明晰差异化行进的路径:发挥优势、重点突破、雁行列阵、链带经济。发挥优势,是通过全盘比较分析,找出郑州自身特有的优势,如交通枢纽地位、高校密集、驻郑科研机构多、已有科研成果(包括河南省内的)积累丰厚,选择优于其他城市的科技比较优势,寻找突破口。重点突破,是从具有优势和基础的项目出发,争取短期内突破1~3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高端创新价值的成果,掌握核心技术,使其成为郑州的名片。雁行列阵,是不平均使用力量,形成雁飞型的阵容,即由少数项目领头带动一批比较先进的项目,再带动一大批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部分传统产业,坚决淘汰少量落后产业,构建矛状型技术产业结构。链带经济,是用产业链、创新链、循环链带动新兴产业和整体经济高质量、中高速发展。创新链既是科技进步的好形式,又是成果转化的好途径,还是科技、管理、经营相集成的好载体。它与产业链相连又相异,产业链一般是成熟技术支持下的相关产业链条。创新链有它的特殊性,即从原创技术到产品过程形成了一套体系。从科学到技术再到工程,其路线图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商品化)—规模扩张。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大都是利用原有产业基础,经过逐步孵化而实现的。原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更是如此。以科技支撑的新兴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就是实例。创新链与产业链相适应,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组成产学研乃至产学研金政联盟,企业参与研发、孵化过程,主攻系列产品。

根据郑州的独特优势,正在考虑打造科技创新与转化新高地,优化技术产业结构来建立三个谷:一是商谷,基于航空港、铁路枢纽、米字型交通中心优势,主要研发与现代商贸相关的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市场、物流技术、运输管理技术、云技术等(目前世界尚无商谷模式);二是黄(河)谷,研究有关黄河资源及其利用的科技,包括黄河水资源、沙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流域城市、黄河故道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培育一批黄河资源利用企业(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三是农谷,集中研究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及其相关产品加工、运输的科技,如种业、土壤改良、种保、富碳农业、微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的循环链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工程技术,以使郑州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高地,重点研究高质量都市农业(含郊区市县)。

三 抓好生态文明 建设优美绿城

20世纪60~80年代,郑州曾被誉为“绿城”,现在需要对这一美誉进行高水平的恢复、提升,以打造优美城市的名片。近几年,环境污染已成为突出问题。为此要完成国家的三项任务:一是探索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二是探索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三是落实并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多年的努力,生态文明战略的价值观念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项主要任务和建设目标基本完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绿色化要求解放思想,5年内,建设郑州高标准美丽绿城、先进科技创新城、最佳生态城;抓住新常态机遇,发挥独特优势,建立一流的最佳生态城,实现“蓝天、绿城、青水”的要求。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有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中,“绿色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五化”成为我国发展的整体要求。为打造生态城市升级版,需要实施城乡连体全业全程循环链工程的系统配套措施,大力发展生态新兴产业,尽快实现绿城、蓝天的目标,确保食品安全。利用5年时间,郑州应成为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和宜居城市,10年内成为享誉世界的黄河生态旅游城市。

城镇是城乡多种循环模式和多种超循环体系关联耦合的重要节点,也是整个区域超循环体系的中枢。在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区域,借助多重网络构成循环基础设施平台,城乡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资源的利用将更为科学有效,城乡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区域整体竞争力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实现质的飞跃。郑州市正在谋划这个大循环经济体系,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打造城乡连体的生态农业和生物质能源循环链条;二是建造多层次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三是构筑城乡连体、高端、生态的大农业绿色带;四是形成城乡连体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多层次循环链条;五是实现城镇地下通道的系统构造及其在农村的循环利用;六是搭建绿色交通循环体系。


[1] 原载于《“三化”协调发展》2015年第39期。

[2] 杨承训,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经济组副组长,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顾问,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张新宁,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