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艺术品产业管理

国内外的许多管理学家都阐述过管理的概念,并都试图构建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管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指出了管理的职能或者管理的本质。尽管侧重点或中心点不同,所解释的职能或本质有差异,但是都符合管理的规律,都从不同的侧面阐明了什么是管理。管理学对管理最简明的表述,就是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我们可以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去协调他人的活动,目的就是达到一个人做不到的这种效果。这就是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目的。综合来看,管理有几个要素。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少的。[1]

艺术品产业管理,特别是手工艺艺术品产业管理作为一种产业管理门类由来已久,在古代,从官府到行会,从宫廷到作坊都有各种产业管理的方式。我国现代语境中的艺术产业管理是在市场经济逐渐活跃、现代企业和公司兴起的背景下出现的。艺术品产业管理与土地、金融、人力资源充分融合在一起,如1980年北京市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就充分发挥了艺术品产业的作用。[2]在当下经济发展中,艺术品产业更与土地、金融融合在一起,如各地面积最大的文化产业园区一般是艺术品产业园区,开展文化产业业务的银行,其核心业务之一就是艺术品金融。

讲到艺术产业管理就不得不提到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专业是在欧美艺术机构经验基础上诞生的。1946年,英国成立了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ACGB),美国仿效其模式,建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NEA)。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所谓的“美国世纪”,亦即经济大发展时代,把艺术和文化都直接纳入经济发展的对象,激励商业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艺术史上的传统赞助和收藏制度已不能适应这一趋势了,需要更系统、更灵活的专业管理知识与技巧的支撑。1966年,哈佛商学院的托马斯·雷蒙德(Thomas Raymond)和斯蒂芬·格雷塞(Stephen Greyser),联手艺术管理者道格拉斯·施瓦尔贝(Douglas Schwalbe)创办了艺术经营管理研究所,4年后,这3位学者又创建了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紧随其后,相继设置了该专业,训练新型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协会(AAAB)也应运而生。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注意到相关学科的建设,已为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培养了一批专才。[3]艺术品产业管理与艺术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更加注重艺术品创作完成之后的产权确认、交易流转、收藏展示和营销推广,艺术品产业管理是介于国家文化宏观政策与艺术创作微观管理之间的管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