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
- 高璐
- 5063字
- 2025-04-08 19:10:48
第二节 王绩《五斗先生传》
和魏徵身居朝堂相反,王绩是一位隐士。其实他曾经也做过官,在隋朝大业末年应孝悌廉洁举,得中高第,被朝廷授为秘书正字。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不喜欢做官的生涯,所谓“端簪理笏,非其好也”,[12]于是就上疏称病,希望去地方上任职,朝廷将他外放为六合县丞。不久天下大乱,他托病弃官还乡。到了唐朝武德年间,政府选拔官吏,王绩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他又告病回到了山野。此后由于家贫,他一度赴选为太乐丞,但是没过几年又挂冠归里。此后,他结庐于河渚,纵意琴酒,彻底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王绩为人放达,不拘小节。他字无功,号东皋子。从他的字号就可以知道,这是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一个人。《庄子·逍遥游》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3]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已不再受到功利思想的束缚,故曰“无功”,由此可见王绩对自我的期待是超尘出俗的。在归隐故里时,王绩写过一首叫作《野望》的诗,为人所称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首诗言辞流畅,风格质朴,用非常简练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秋山薄暮图。其实,王绩的作品大都具有这样的一种情致,质而不俗,近而不浅,疏朗率真,有魏晋高士的风采,在初唐文坛上别具一格。吕才《东皋子集序》说他“高情胜气,独步当时”。[14]他和魏徵虽然大致是同时代的人,但是和魏徵起先投身瓦岗寨,辗转易主,最后辅佐太宗开创盛世的经历相比,王绩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改朝换代的变乱环境似乎使他内心感到无比厌倦,即使进入新朝,为官做宰的吸引力对他来说也非常有限,而老庄的思想则深深根植在他心里,成为他行为的指南。
王绩生平喜欢饮酒,这也与魏晋时期的人物举止很相似。据说他的最后一次选官也与饮酒的癖好相关。吕才《东皋子集序》载:“时太乐有府史焦革,家善酝酒,冠绝当时。君苦求为太乐丞,选司以非士职不授。君再三请曰:‘此中有深意,且士庶清浊,天下所安,不闻庄周避漆园,老聃耻柱下。’卒授焉。数月而焦革死,妻袁氏时送美酒。岁余,袁又死。君叹曰:‘天乃不令吾饱美酒。’遂挂冠归田。”[15]由此可见其简傲放诞的性格,使人不觉莞尔。王绩“性简放,饮酒至数斗不醉。常云:‘恨不逢刘伶,与闭户轰饮。’因著《醉乡记》及《五斗先生传》,以类《酒德颂》云。”[16]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他的名作《五斗先生传》。
王绩用讲故事的口吻开启了这篇文章,有种娓娓道来的情致:“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人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取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17]他说,有一位叫作五斗先生的人,因为喜好喝酒而游历于人世间。如果有人邀请他喝酒,不论对方身份高低贵贱,他都欣然前往。去了后一定要喝个酩酊大醉,喝醉了之后,也不挑拣地方,倒地便睡,睡醒后起来又继续喝酒。文章中“不择地斯寝矣”中的“斯”,是“这里”的意思。由于这位先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一喝就是五斗,就用“五斗”作为自己的别号,向我们交代了这个称呼的由来。
“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绝”在这里是“断绝”的意思,“绝思虑”,就是不胡思乱想。古人认为胡思乱想会极大地损耗心神,“绝思虑”则是一种养生的方式。“寡”是“少”的意思,“寡言语”,就是不多说话,言下之意就是不对别人的行为说三道四,不说闲言碎语。“忽然而去,倏焉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忽然”和“倏焉”都是指极快的样子。这位五斗先生忽然就走了,突然就来了,行踪飘忽不定,很有几分神秘的意味。但是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天地自然运转的法则,即文中所谓“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唯有行为动静符合万物运转的规律,世间的一切俗事杂务才不能牵绊缠绕住他的心。“萦”在这里是“牵挂”的意思。
“尝言曰:‘天下大可见矣!生何为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这位五斗先生说,对于天下世事,自己已然洞悉,不过如此。这句话看似轻巧,实则有许多沉痛的感慨在其中。王绩亲历乱世,由隋入唐,是鼎革之际中幸存下来的少数人。在改朝换代之际,像王绩这样的文士尚属幸运,大量底层百姓却在兵戈中流离失所,身填沟壑。对于生逢战乱的人来讲,由于目睹生死无常,极易对人生、对世道产生虚无的感受。因此,只有了解王绩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他的话语。王绩说:“生何为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这明显地带有避世的意味,其中提到两位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嵇康和阮籍。他们两人是当时士人的代表,在他们周围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人,即“竹林七贤”。
《晋书·嵇康传》载,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18]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曰:“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19]这七位士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政局动荡,风雨飘摇。文士们在这个环境里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以此寻求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精神的代表。
王绩说“嵇康著论”,指的是嵇康所写的《养生论》。这篇《养生论》是我国古代养生学说中较早的名作,主要论述养生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方法。但是王绩对此不以为然,他反问“生何为养”,这又是为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仍要联系王绩的生平经历和时代因素。在王绩看来,乱世中生死无常,存在与消亡并不由个体掌握,而被不可知的命运所操控。当此之际,如果仍汲汲于养生益寿,岂不是滑稽吗?这是王绩性格中的疏狂任诞之处。下一句“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指的是阮籍的放诞行为。阮籍由于不满世事,经常佯装狂放,驾车出游,遇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痛哭而返。但是王绩却说“途何为穷”,也就是说尽管命途未卜,可是人生道路哪里有穷尽的时候呢?这是王绩性格中的达观之处。
既然生不足养,途无穷尽,那么应当如何处于世间呢?王绩说:“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昏昏默默”,意思是故作糊涂。“圣人之所居也”,指的是圣人所持的行事态度。于王绩而言,前半生所经历的沧桑巨变使他认为自己已经熟悉世道浮沉的本质。既然看淡了世间的荣辱,故而“人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连生死都没有什么规律可以把握,因此才说出“生何为养,而嵇康著论”的话来。这种虚无主义思想,看似无稽之谈,究其根本其实是隋唐之间的社会战乱环境对个人心灵造成巨大创伤的体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有着“贞观之治”盛誉的黄金时代,王绩仍然选择挂冠归里,隐居东皋,了此一生。结合他前半生的具体经历,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说故作糊涂是圣人所持的行事态度,才能理解他“遂行其志,不知所如”的人生选择。
这篇文章可以视为王绩的自传。他所处的时代,距离魏晋还不是很远。王绩在文章里写了自己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性格,写了自己无欲无为、纵浪大化的处世哲学。有的同学读了王绩的《五斗先生传》之后,隐隐感觉到似乎有些面熟,这是因为这篇文章在结构与句式上对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多有仿效。陈军《古代经典自传的回响——〈五柳先生传〉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对此有较为细致的剖析:“《五柳先生传》以‘不’字结构全文,在多个否定性短语中写出自我随意读书、肆意饮酒、著述娱情的隐逸之乐,突出了居贫晏如的高致性情,并于连串否定性语汇中确立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五柳先生传》叙写其隐逸之乐,其文曰‘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通过‘不’字或其它否定性词汇来结构全文,以突显隐逸高致的表达方式对后世自传多有影响。如王绩《五斗先生传》就继承了这种破立结合的谋篇方式。……王绩醉了就不择地而睡,‘绝思虑,寡言语’,‘万物不能萦心’,最后‘不知所如’。作者通过这些否定性语汇体现出自己意欲远离尘嚣,弃绝人世的隐逸情怀。文章有很强的《五柳先生传》的影子。”[20]可以说,在结构与句式层面,王绩《五斗先生传》对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承袭是很鲜明的。
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尽管他们都以白描的笔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代隐士的形象,陶、王二人笔下的隐士,仍存在明显的差异。除时代因素外,根植于内心的不同思想倾向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观察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他显然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类型。从描述中我们知道,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具有诚恳、好学的优秀品质。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家中,过着“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生活,却能够心中晏如,与儒家所推重的安贫乐道的志趣相应和。同时他内心充实、笃定,“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是一位有志之士。文末引用黔娄之妻的话,赞颂五柳先生能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1]则是对其节操的高度褒扬。由此来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这位人物身上投注的儒家人格是较为明确的。
而王绩所勾勒的五斗先生则具有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核。他“绝思虑,寡言语”,符合《老子》所言“大音希声”[22]“大辨若讷”[23]“希言自然”[24]等哲学思想。他“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事实上是消弭了价值评判标准。既然事物并无仁义厚薄的区别,“万物不能萦心”也是自然而然的了。由于消解了干预世道的热情,儒家积极入世、求为有用的理论便在五斗先生这里彻底失了灵,他推崇的是“昏昏默默”的处世方式,认为这才是圣人所持的行事态度。由此观之,他“往必取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的任诞行为就有了内在的思想依据。因此可以说,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尽管在书写形式上受到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极大影响,但两篇文章各自所具有的精神内核是明显不同的。
【附】《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人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取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
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然而去,倏焉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
尝言曰:“天下大可见矣!生何为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1] 《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中华书局,1975,第3868页。
[2] 《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中华书局,1975,第2561页。
[3] 《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第2550页。
[4] 本书所引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内容均出自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洪本健、方笑一等解题汇评《解题汇评古文观止》卷七《谏太宗十思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93~395页。以下不再重复注释。
[5]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81、84页。
[6] 《周易正义》卷二《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82页。
[7]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第六十六章,中华书局,2018,第278页。
[8] 《周易正义》卷二《比》,第56页。
[9] 《解题汇评古文观止》,第395页。
[10] 《解题汇评古文观止》,第395页。
[11] 李扶九选编,黄仁黼纂定《古文笔法百篇》卷二《就题字生情》,岳麓书社,1983,第27页。
[12] 王绩:《东皋子集》,四部丛刊续集部第五七册,上海书店,1985,第2页。
[13] 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卷一《逍遥游》,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18,第20页。
[14] 《东皋子集》,第2页。
[15] 《东皋子集》,第3页。
[16] 《东皋子集》,第1页。
[17] 本书所引王绩《五斗先生传》内容均出自王绩著,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80页。以下不再重复注释。
[18] 《晋书》卷四九,中华书局,1974,第1370页。
[19] 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上《任诞》,中华书局,2016,第800~801页。
[20] 陈军:《古代经典自传的回响——〈五柳先生传〉的影响研究》,《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85~86页。
[2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卷六《五柳先生传》,中华书局,2018,第492页。
[22] 《老子校释》第四十一章,第179页。
[23] 《老子校释》第四十五章,第191页。
[24] 《老子校释》第四十五章,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