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早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我们就认识了这位能臣。他因为直言敢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盛世,后人称其为“一代名相”。其实最初他追随的是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以后,秦王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夺取了继承权,成为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清算太子旧党的时候,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就派人把魏徵带来,问他:“尔阋吾兄弟,奈何?”意思是,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道:“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1]意思是,太子当时要能按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有今天的失败了。李世民见魏徵为人坦诚、出语直爽,不仅赦免了他,而且任命他为詹事主簿。这也说明,李世民作为一个君主,具有容纳别人的雅量,这也正是一个有为的领导者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贞观元年(627),李世民改元,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基本都能采纳。魏徵死后,李世民登上禁苑西楼,哀痛地望着灵车哭悼魏徵。他亲自为魏徵撰写碑文,并且给魏徵的墓碑题字。对周围的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2]这样君臣相得的情况,在古代是不多见的,因此被后世传为佳话。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诸多奏疏中最有名的一篇。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徵“频上四疏,以陈得失”,[3]《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篇名中的“太宗”指的就是李世民,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社会局面。但是在繁荣昌盛的时局之下仍然隐藏着危机,魏徵上奏的目的就是希望太宗看了之后感到警醒。“十思”,就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就是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魏徵进谏的对象是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但是他的这些谏言到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哲理。在品读这篇文章时,大家应当设身处地地思考自身可改进的部分,这样学习的收获就更为丰富全面。

先看《谏太宗十思疏》的开篇,魏徵是一个极富经验的说服者,他借助排比增加论述的力量,其中显示了高超的语言技巧:“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4]“浚”,是“疏通”的意思。魏徵对李世民说,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茂盛,就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而想要国家安定,就一定要多做有利于群众的事情。那么与之相反的情况又如何呢?“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在这里,魏徵使用一正一反的对比手法来说明问题,让行文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致。他说,水源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很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茂盛,德行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的人呢?在正反论述中,有条不紊地推进了话题,便于下文进一步呈现观点,同时又显得非常自然妥帖。接下来,魏徵就要凸显李世民作为君主所要承担的责任了,唯其有责,故而有“思”,这是这篇奏疏的关键部分。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神器”,指的是君主的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作为一个国君,处于社稷的重要位置,在传统社会中承担着至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如果君主不能在安逸的环境中葆有危机意识,避免生活腐化的话,就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魏徵在行文中用了一组组比喻,目的是把说理形象化。而且他运用的喻体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由此联系的则都是朴素易懂的道理,因此非常易于为对方所接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难免也会遇到需要阐明观点、说服对方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那么我们的语言就会很有感染力,像魏徵这样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就非常便捷有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元”,是“元元”的省略,意思是“百姓、庶民”。《战国策·秦策一》曰:“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高诱注曰:“元,善也,民之类善故称元。”[5]这样来看,“元首”意谓“百姓的首领”。这个词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用来指代一国的最高首长。君主制国家有国王,多为世袭,共和制国家则称总统、主席等。“凡昔元首”,指的就是所有从前黎民苍生的首领。由于古代信奉“君权神授”的思想,因此魏徵说他们是“承天景命”。“景”是“大”的意思,即认为他们是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来治理国家的。可是这些领导者“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也就是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这又是为什么呢?“岂取之易、守之难乎?”难道说,取得成就很容易,而想要守住、保持这个成就却非常困难吗?

其实魏徵已经洞察其中的原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通常处在忧患之中,由于形势所迫,在上者往往能够竭尽诚心来对待属下,形成同舟共济的牢固关系。一旦度过危机、取得业绩,就傲慢起来,往往放纵自己的性情,这是事业走下坡路的开端。魏徵在这里举了个例子,他说如果君臣能够竭尽诚心,即使像胡、越那样的遥远关系,也能结成一体。但倘若傲视别人,哪怕是亲人也会形同陌路。由于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古代用来比喻疏远隔绝的关系。那么有的人就要说了,没关系,我施行严刑峻法,不怕属下不听话。魏徵又说:“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董”在这里,是“督责”的意思,我们现在还有个词叫“董事长”。“董”就是“监督、负责”的意思。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个人高高在上,不讲道理,只是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你,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你,你的心里会认同他吗?这个时候属下们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表面上看起来是毕恭毕敬的,但心里是不服气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群众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这种力量如同水一样,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深不可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掌舵的人要非常小心。

讲到这里,文章铺垫的部分就完成了,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主干部分。魏徵由此提出了具体的十条措施,请君主予以落实。下面我们一条一条来解读。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诚能”两个字,引出此后的“十思”。第一个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一见到引起欲望的事物,就能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欲望。“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在这里是“兴建”的意思。将要兴建什么就应想到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得到安宁。“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什么叫“高危”呢?我们知道一句话叫作“高处不胜寒”。一个人高高在上的时候,往往也是孤家寡人,本能地会产生不安全感。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要谦虚,加强自我修养。“牧”,是“养”的意思。《易》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6]“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里的“下”是“下于”的意思。《老子》曰:“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7]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那么类比我们为人的品德,则应当待人谦和,有礼有节。“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乐盘游”指的是打猎取乐。《易》曰:“王用三驱。”[8]意思是天子不合四围,而开一面之网。网三面,留一面,遵循适度原则,不做赶尽杀绝的事情。其中既包含了我们的先民敬畏自然的朴素思维,也揭示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秘诀。“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如果担心意志松懈,那么在开始的时候就应当谨慎,不要因冲动而去做决定,结束的时候则要做好收尾工作,华丽的谢幕胜过草草收场。“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是“堵塞”的意思。如果担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应当虚心听取下级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是“排斥,罢免”的意思。如果担心身边出现谗佞奸邪的小人,就应当先端正自身的行为,如果自己作风很端正,就会有一腔正气油然而生,哪怕身边真的有小人,也会对你产生敬畏的心理。“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施加恩典的时候,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高兴而过度奖赏,动用刑罚的时候,也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处罚过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克制个人情绪,保持理性,行事趋近于公平原则。这实际上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克制力。“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是“选拔”的意思。魏徵说,如果能深思以上这十个方面,弘扬深思而来的诸多心得,选拔并任用有才能的人,选择并听从好的意见,“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如此一来,有智慧的人就能为国家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共同为国家效力,领导者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魏徵说,君主能做到这十个方面,国家自然能够治理好,何必亲自劳神,事无巨细地去替百官干活呢?

这就是管理的艺术。一个领导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处理每一件事情。作为团队的中心,他起的是领路人的作用。那么,这个领路人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呢?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领路人要具备全局视野和远大的志向,不能因为眼前的诱惑就忘记了长远的目标。这就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其次,领路人要有凝聚团队的能力。这个凝聚力从哪里来呢?魏徵提出了切实的建议,譬如“思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思虚心以纳下”等行为,都是有利于团结的做法,值得提倡。再次,领路人应当具备正直、仁爱、勤勉等个人品德,这就是“思正身以黜恶”“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最后,这个领路人还要公正,应当“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由此才能取得团队的信任。能不能取得团队的信任,是能不能干成事业的一个大前提。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领路人不可能事无巨细都一一亲自处理,否则就是“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魏徵说只要懂得“十思”,具备领路人的良好素质,自然会有人才去竭力为你效命。温故而知新,我们发现魏徵这篇文章到现在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更为可贵的是,魏徵下笔生动,文采斐然。读完这篇奏疏,大家能够感到它的气势是非常强的,这是因为文章措辞有力,语言连贯性很强,冲击力很大。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称:“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能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9]如果我们也想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还要来赏析一下它的艺术特点。

文章以类比的方式切入主题,说理生动。魏徵进谏的对象是君主,他深知君主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但在行文上并没有陷入“公文化”的程式性表述中,而是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事物切入,因此文章说理就显得质朴亲切,容易为对方所接受。魏徵是怎样使用类比的呢?借助生活常识。想要树木茂盛生长就必须使得树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很远就必须疏通它的源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进而指出君主想要国家安定,就应以厚德载物。连通贯穿下来,使得行文很有力量。铺垫完成之后,指出人君这个角色的关键作用。作为“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的领导者、引路人,如果不能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善于运用类比之外,我们还发现,面对同一个问题,魏徵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开篇从正面论述“固其根本”“浚其泉源”“积其德义”的必要性,再从反面论述“源不深”“根不固”“德不厚”的危害。再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一节,对“殷忧”与“得志”、“竭诚”与“傲物”的正反论述也非常精彩。最能集中体现这种正反论述的是“十思”。文章中所列举的“见可欲”“将所作”“念高危”“惧满盈”“乐盘游”“忧懈怠”“虑壅蔽”“惧谗邪”,其实正是人性中的一些本能反应,魏徵将它们与理性自制的一面进行了正反对举,发人警醒。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曰:“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10]

此外,这篇文章的句式也有值得注意之处。魏徵善于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达到一种加强语言气势的效果。他使用了大量整齐的排比句式,铺排罗列,语气一贯,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由于文章节奏鲜明,说理充分透彻,行文流畅,易于诵读,给后世学习者留下了明晰、深刻的阅读印象。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称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明危,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诰,不过如此。疏上太宗即纳,此魏公所以称贤相,而贞观之治亦几于古也”。[11]这就是为什么从义理上我们深受感染、为其所折服,从节奏上又感到朗朗上口、流畅连贯的原因。

【附】《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