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滤镜

“李方旺?”周晓雯挎着一个小篮子,似乎是刚从地里回来,看到他有些意外,“你这是要去哪儿?不是你们三队的吧?”

“周晓雯,是你啊。”李方旺笑着停下脚步,“我去一队找王木匠,王叔。”

“找王叔?”周晓雯更好奇了,一队她很熟,王木匠家就在她家隔壁不远,“你找王叔干什么?他家最近没打什么新家具啊。”

“哦,不是打家具,”李方旺笑了笑,“想找王叔问问,能不能帮我打一个木头箱子。”

“打木箱子?”周晓雯眨了眨眼,联想到昨天听刘巧巧她们说的冰棍生意,心里隐约猜到了什么,但还是好奇地追问,“你要打什么样的箱子啊?”

“这个……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我正想去问问王叔呢。”

“正好,我也要回去了,王叔家就在我家旁边,我带你去吧!”周晓雯热情地说,她对李方旺要打的箱子充满了好奇。

“那敢情好,谢谢你了。”李方旺没有拒绝。

两人并肩朝着一队走去。周晓雯忍不住又问:“李方旺,你打箱子……是不是跟你昨天卖冰棍有关系啊?”

李方旺看了她一眼,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很快,两人就来到了老王头的木匠铺子。铺子很简陋,就是一个搭着草棚的土坯房,院子里堆满了木料和刨花,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的清香。

“王叔,忙着呢?”李方旺笑着打招呼。周晓雯也跟着喊了一声。

老王头正埋头打磨着一个凳子腿,抬起头看到是李方旺和周晓雯一起来,放下手里的活计,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哦,是方旺和晓雯啊!方旺考完试了?听说考得不错?”

“还行,王叔。”李方旺蹲下身,拿起一块边角料看了看,开门见山地问道:“王叔,跟您打听个事儿。我想做一个木头箱子,要能保温的那种,就像……就像县里卖冰棍用的那种箱子,您能做吗?”

周晓雯站在一旁,果然和自己猜得差不多!他真的要打冰棍箱!

老王头愣了一下,随即来了兴趣:“保温的木箱子?你说的是那种外面是木头,里面夹着东西,能让冰棍不那么快化的箱子吧?”

“对对对!就是那种!”李方旺连忙点头。

老王头摸了摸下巴,沉吟道:“做倒是能做。外面用结实点的松木或者杨木就行。关键是里面那层保温的。我见过城里那种,里面好像夹着一层白花花的、轻飘飘的东西,叫啥……泡沫?那玩意儿隔热好。可咱们这儿上哪儿弄那玩意儿去?”

“王叔,要是不用泡沫,用别的行不行?比如……锯末?或者捣碎的稻草?再或者……多塞点棉花套子?”李方旺故意提出几个听起来就不太靠谱的替代方案。

老王头皱着眉头想了想,摇了摇头:“锯末、稻草肯定不行,不顶用,还容易受潮发霉。棉花……塞厚实点兴许能管点用,但效果肯定比不上人家城里那种泡沫。而且棉花也金贵啊,做这么大个箱子,得用不少。”

他比划了一下冰棍箱的大致尺寸:“这箱子要做得结实,还得做夹层,挺费工夫的。光木料钱和手工钱,我估摸着,怎么也得……两三块钱吧。这还不算里面保温的东西。”

“两三块……”李方旺心里有数了。这个价格比较合理,既体现了成本,又不至于高得离谱,但加上寻找替代保温材料的困难,足以构成“自己做麻烦且效果未必好”的印象。

“行,王叔,我心里有数了。谢谢您啊!”李方旺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木屑,“我就是先问问,琢磨琢磨。真要做的话,我再来找您。”

“好嘞,有事儿你说话。”老王头也没多想,继续低头干活去了。

周晓雯一直安静地在旁边听着,心里充满了疑惑。李方旺既然已经有了一个冰棍箱在用,为什么还要费劲心思打听怎么自己做一个呢?难道是想扩大规模?还是原来的那个箱子不够好用?

等和李方旺一起走出老王头家,周晓雯终于忍不住问道:“李方旺,你问打箱子……是觉得昨天那个箱子不好用吗?还是想多做几个,把冰棍生意做大点?”

李方旺闻言,神秘地笑了笑,摇了摇头:“都不是。”

“那是为什么?”周晓雯更好奇了。

“这个嘛……”李方旺故意拖长了声音,看着周晓雯那写满好奇的小脸,笑道:“暂时保密。”

接下来,李方旺又通过各种途径传播“虚假”的信息。

无论是真心好奇的村民,还是可能在暗中观察的“有心人”,他们看到和听到的这些信息,最终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或快或慢地传到几十里外的县城,传到陈阿姨耳朵里。

……

回到家,李方旺则是利用空余时间,悄悄地进行着他心中那个更长远的计划——瓜子生意的前期准备。

首先是原料。他通过叔叔李志华的关系,以及自己旁敲侧击地打听,了解到目前他们刘庄大队第三生产队里,几乎没什么人种植向日葵。这种作物占地,产量不算特别高,而且除了能榨点油,剩下的瓜子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视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更多是自家留着嗑或者喂鸡。

不过,邻近的几个生产队,倒是有零星种植向日葵的。李方旺打听到,生葵花籽的收购价格,大概在每斤2毛钱左右。

李方旺之前专门留意了集市上卖的炒熟的瓜子,价格普遍在每斤6毛钱左右,有些炒得好、颗粒饱满的甚至能卖到7毛。

2毛钱的成本,卖到6毛甚至7毛!

这个毛利率,远比他想象的要高!至少有两倍以上的利润空间!

李方旺心里飞快地计算着。更重要的是,正如他之前所判断的,瓜子作为一种老少咸宜的零嘴,不像冰棍那样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有销路。

它可以是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必备品,也可以是平日里大家聚在一起闲聊、看戏、打发时间的消遣。

这种持续不断的、庞大的市场需求,意味着只要能把量做起来,哪怕是薄利多销,积累起来的利润也会相当惊人。

“也许,这就是那个瓜子大王,能在开放初期就迅速积累起百万财富的原因吧?”

……

李方旺寄予厚望的瓜子项目,却在一开始就遇到了瓶颈。

第一个难题,就出在了核心环节——炒制技术。

李方旺原本以为,炒瓜子嘛,不就是把生瓜子放锅里炒熟就行了?顶多是火候和放盐多少的问题。可真当他自己动手尝试了几次之后,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他用自家的小铁锅,烧着柴火,学着集市上摊主的样子翻炒。结果不是火太大,外面糊了里面还没熟透,就是火候不够,炒出来的瓜子不香不脆,带着一股生味儿。放盐的时机和用量更是难以把握,要么咸得发苦,要么淡而无味。

叔叔李志华的水平也仅限于自家偶尔解馋,味道很一般。

正当李方旺为此苦恼,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好兄弟张广飞。

张广飞以前可没少在他面前吹嘘,说他爸张大山炒的花生和瓜子是一绝,香得很,比供销社卖的都好吃!

虽然李方旺对张广飞这“王婆卖瓜”式的吹嘘有点半信半疑,但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如去试试看?

于是,这天下午,李方旺揣着点自家攒的鸡蛋,直接找到了正在家门口编筐的张广飞。

“广飞!”

“哎?方旺,你来得正好!事情我都办妥了,保证现在全大队,不,是全公社都知道你想自己做冰棍的事了!”张广飞看到他,放下手里的活计,显得十分得意。

李方旺开门见山:“广飞,找你有点事,想请教一下大山叔。”

“找我爸?啥事啊?”张广飞好奇地问。

“你不是老说大山叔炒瓜子特别好吃吗?”李方旺笑着说,“我最近也想琢磨琢磨这事儿,自己试了几次都不行,想来跟大山叔取取经。”

“嗨!就这事儿啊!”张广飞一听,立刻拍着胸脯,“没问题!我爸那手艺,跟你说,绝对是咱们这一片最好的!走走走,我带你去找他!”

说着,张广飞就拉着李方旺进了院子,正好看到张大山在院子里劈柴。

“爸!方旺来了!说想跟你学炒瓜子呢!”张广飞嚷嚷道。

张大山放下斧头,看到是李方旺,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是方旺啊,快坐快坐。”

当听说李方旺是来请教炒瓜子技术的,张大山倒是很实在,没有藏私,很爽快地答应了:“学这个?行啊!没啥难的!正好家里还有点去年的存货,我这就给你炒一锅看看!”

说着,张大山就找出家伙什,生火烧锅,抓了一把生瓜子,开始给李方旺演示起来。

张大山一边炒,一边还很耐心地讲解着要点:“这火不能太大,得用文火慢慢焙,急了就容易糊……”

“炒到啥时候放盐也有讲究,太早了盐都粘锅底了,太晚了又入不了味儿……”

整个过程,张大山确实显得比自家叔叔要熟练许多,动作也更娴熟。

很快,一锅香喷喷的瓜子就出锅了。

张大山用簸箕晾着,让李方旺尝尝。

李方旺捏起几颗还带着热气的瓜子,嗑开,放进嘴里。嗯……确实比他自己炒的强多了,火候均匀,带着一股淡淡的咸香味,也挺脆。

这味道,确实能吃,也算得上是“家常美味”了。

可如果放到集市上去跟那些专业的炒货摊竞争,这水平,顶多也就能达到集市里口味最差、卖价最低的那个档次。

距离那些颗粒饱满、咸香酥脆、让人嗑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优质炒瓜子,还有着很大的区别。

看来,张广飞那“最好吃”的评价,带着浓厚的“儿子滤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