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和气生财

指望张大山叔叔这“家常水平”的技术来打开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瓜子生意就此搁浅。

恰恰相反,这更坚定了李方旺尽快将瓜子项目提上日程的决心。

做生意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

技术可以摸索,配方可以改良,市场可以开拓。

起步阶段或许粗糙,但只要方向对了,一边走一边调整,总能找到最优解。

如果非要等到一切完美无缺,那黄花菜都凉了,机遇早就被别人抢走了。

告别了张家父子,李方旺心里已经开始盘算下一步的计划。

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转身又朝着叔叔李志华常待的养鸡场走去。

……

养鸡场里,李志华正带着几个乡亲清点今天收上来的鸡蛋,准备明天送到镇上的供销社去。看到李方旺去而复返,他有些意外:“方旺,你怎么又回来了?不是说去一队找王木匠了吗?”

“找过了,王叔说能做,就是里面保温的东西不好弄。”李方旺随口应了一句,然后走到叔叔身边,看着筐子里那些圆润饱满的鸡蛋,话锋一转,直接切入了正题:“叔,冰棍的事儿先放一放,关于瓜子的事情,想跟您商量商量。”

“瓜子?”李志华停下手里的活计,好奇地看向侄子,“你又琢磨出啥了?”

李方旺便将自己关于瓜子生意的详细构想,包括成本、利润空间、市场前景,以及刚才去张大山家“取经”的情况,都原原本本地跟叔叔说了一遍。

李志华听得眼睛越来越亮,尤其是听到那两倍以上的利润空间时,更是忍不住咂舌:“我的乖乖!卖瓜子这么挣钱?!比卖冰棍还厉害啊!而且这玩意儿一年四季都能卖,不像冰棍就夏天这几个月……”

他越想越觉得这门生意可行,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色:“方旺,这个……味道得弄好才行。”

李方旺点点头:“叔,我找您商量,是想说,这瓜子生意,我打算……把它也作为咱们队里第二个集体试点项目来做。”

“啥?!”李志华脸上的兴奋瞬间被惊讶取代,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李方旺,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也搞集体的?!方旺,你没开玩笑吧?这瓜子生意……不就像冰棍那样,咱们自己家先试试水,或者你带着广飞他们几个小年轻自己先干干看吗?怎么又要弄成集体的?”

在他看来,冰棍生意虽然挂着“改善乡亲生活”的名头,但本质上还是李方旺自己捣鼓出来的小买卖,先用自家的名义试试水很正常。这瓜子生意,利润这么高,听起来操作也更简单,侄子完全可以自己干,或者带着关系好的几家一起干,没必要非得又拉上整个生产队啊!这到手的利润,不是白白分出去了吗?

看着叔叔那一脸“你怎么这么傻”的表情,李方旺就知道叔叔没理解自己的深意。他耐心地解释道:

“叔,这瓜子生意,跟冰棍可不一样!”

“冰棍生意,受季节限制,做起来也麻烦,量不容易做大,咱们自己家先试试,或者小范围搞搞,问题不大。可这瓜子生意不一样!”李方旺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它的市场大得多,潜力也大得多!一旦咱们把味道做好了,名声打出去了,那销量肯定小不了!到时候需要的原料、人手、场地,都不是咱们一家一户能轻松搞定的。”

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语气也变得凝重:“更重要的是,叔,您想想,这么大的利润,要是光咱们自己家干,或者就我们几个小年轻干,规模一旦做大了,那得有多扎眼?到时候会不会又有人眼红?会不会又被人抓住什么把柄,说咱们搞资本,挖墙角?”

李方旺看着叔叔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之前不是跟您提过吗?我听说,外面有些地方,那些胆子大、自己单干做大买卖的个体户,就因为规模做大了,雇了人,赚了钱,结果被抓,甚至判刑的都有!这种风险,咱们不能不防啊!”

他巧妙地将模拟人生中关于瓜子大王的记忆,转化成了“听说”来的案例,用来警示叔叔。

“小打小闹,改善改善生活,可能没人管你。但要想把生意真正做大,做得长远,做得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在集体的名义下!咱们有公社试点这块金字招牌,有杨主任的支持,咱们把瓜子生意也纳入集体项目,利润大部分归集体,给乡亲们分红,咱们自己按劳取酬,或者拿一部分管理、技术的提成。这样一来,谁还能说咱们是搞资本?谁还能眼红找茬?咱们这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是响应国家号召!”

李方旺最后总结道:“所以叔,这瓜子生意,看着简单,利润也高,但正因为它潜力大,才更要谨慎,更要把它牢牢地绑在‘集体’这条大船上!这样,船才能开得稳,开得远!咱们个人的利益,也才能得到长久的保障!”

李志华听着侄子这番话,尤其是听到那些关于个体户被批斗、判刑的“传闻”,以及把生意做大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后背不禁渗出了一层冷汗。

他原本只看到了瓜子生意的高利润和相对简单的操作,却忽略了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现在被李方旺这么一点醒,他才猛然意识到,侄子考虑得远比自己周全,也远比自己看得更透彻!

是啊,闷声发小财或许可以,但要想把事业做大,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风险也太大了。只有依托集体,才能获得安全和发展的空间。

“方旺……你说得对!是叔想得太简单了!”李志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着侄子的眼神里充满了后怕和由衷的钦佩,“这事儿,就得按你说的办!把它也作为咱们队的集体项目来搞!安全第一!稳妥第一!”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变得无比坚定:“行!这事儿就这么定了!等过两天你估摸着那冰棍合作谈得差不多了,咱们就开个会,把这瓜子项目也正式提出来,让大家伙儿都参与进来!”

李方旺见叔叔彻底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并且下定了决心,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瓜子项目,这颗承载着他更大商业野心的种子,终于要在集体这片相对安全的土壤里,正式生根发芽了。

……

两天后,李方旺决定再去县城的大集转转。

再次来到熙熙攘攘的大集,李方旺轻车熟路,目标明确了许多,重点关注那些卖吃食、零嘴和日用小商品的摊位。

果然,在集市里,他又发现了一个卖冰棍的小贩。也是一个中年妇女,但她的冰棍箱看起来比陈阿姨的那个要旧一些,箱子外面的棉被也有些破损。她的吆喝声有气无力,面前驻足的人寥寥无几。

李方旺走上前,也要了一根2分的糖水冰棍。尝了一口,味道有点差别,但是差别不大。

“阿姨,您这冰棍生意好做吗?”李方旺一边吃着冰棍,一边装作随意地问道。

那妇女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满脸愁容:“好做啥呀!你看这大热天的,出来卖冰棍的不止我一个!人家陈姐那箱子新,冰棍味儿也好,买的人都往她那边跑!我这儿啊,一天也卖不了几根,挣个辛苦钱都难!”

她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更热闹的角落,“喏,看到没?陈姐今天又来了,她那儿人就没断过!”

李方旺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心里微微一动。他本来只是想打探一下市场,没想到这么快就又锁定了陈阿姨的位置。

跟这个生意惨淡的阿姨又聊了几句,李方旺基本摸清了情况:县城里卖冰棍的主要就是她们两三家,陈阿姨凭借着更好的口感和相对更新的设备,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即便如此,在集市这种地方,竞争依然激烈,她的生意也并非如她昨天表现出的那么轻松。

李方旺心里更有底了。他谢过了这位阿姨,不紧不慢地朝着陈阿姨的摊位方向走去。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陈阿姨。她正忙着给一个顾客拿冰棍,脸上带着生意人的标准笑容。但当她抬起头,看到推着自行车、正朝她走来的李方旺时,脸上的笑容明显僵硬了一下,眼神也变得有些复杂。

她显然没料到今天这小子就又出现在自己面前了。而且看他的样子,似乎压根没把“谈判破裂”当回事?

李方旺却像是没事人一样,大大方方地走到摊位前,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陈阿姨,生意兴隆啊!天太热了,再给我来根冰棍儿解解暑!”

陈阿姨看着他这副从容淡定的样子,心里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还有点摸不透这小子的底细。她一边麻利地递过一根冰棍,一边没好气地说:“怎么?没吃够啊?还特意跑县城来吃?”

李方旺接过冰棍,掏钱递过去,笑着说:“那可不?您这冰棍味道就是好,比刚才那边那位阿姨做的好吃多了!我这不刚从那边过来嘛。”

他这话看似无意,却像根针一样轻轻扎了陈阿姨一下。他去别家买过了?是在比较价格还是在打探什么?

陈阿姨脸上的表情更复杂了。她沉默了一下,看着李方旺慢条斯理地吃着冰棍,终于还是忍不住,试探性地问道:“小伙子,你……你今天来县城,是有别的事?”她想知道,李方旺是不是已经找到了别的合作对象,或者是不是真的打算自己做了。

李方旺知道,鱼儿开始咬钩了。

他笑了笑,不置可否地说:“哦,也没啥大事。就是顺便过来看看,了解了解情况。毕竟咱们村里乡亲们都挺喜欢吃冰棍的,总得想想办法满足大家的需求嘛。”

他这话模棱两可,既没说自己找到了新货源,也没说自己要放弃,只是强调了“市场需求”和“要想办法”。

陈阿姨听着这话,心里那点原本还端着的架子,开始有些松动了。

她昨天回去之后,其实也仔细琢磨过。李方旺那个村子,离县城远,确实是一片空白市场。卖得那么好,也证明了潜力巨大。如果能长期稳定地供货给他们,旱涝保收,确实比自己在集市上跟人抢生意要强得多。

至于价格……这冰棍,看着是两分一根,可成本呢?没放多少糖,基本上都是水。就是那冰块稍微金贵点。但冰块这东西,放着也是放着,化了就啥都没了!

与其让冰棍化掉白白损失,还不如低价出售。只要不亏本,能把货走掉,挣多挣少,总比看着它化成水强!这不就是城里人说的那个……薄利多销嘛!

罢了罢了,做生意嘛,和气生财。

她看着眼前这个年纪不大心思却比猴儿还精的小伙子,心里暗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