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出战壕列队。”
英军从几座棱堡内钻了出来,气势汹汹的排成一列列纵队向正在挖战壕的迈索尔士兵开来。
统帅四千多迈索尔士兵的是加齐汗。
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曾经担任过蒂普的剑术和骑术老师,战场经验丰富,第一时间就让士兵都爬出战壕,整队迎敌。
为什么不趴在战壕里阻敌呢?
这是因为前装燧发枪还不具备后装线膛枪加金属定装弹的装填便捷优势,狭窄的战壕不利于装填前装枪,同时射程也有限,必须把敌人放近了打。
但把敌人放太近了,一旦阻敌不成功,就可能被冲上来的敌人堵在战壕内,落入不利局面。
在加齐汗的指挥下,四千多名迈索尔士兵很快就排成了四排横队。
之所以是四排,而不是三排,完全是因为加齐汗发现战场宽度有限,于是又放了一排人回到战壕,充当第一排火力。
在第一排后面,蹲在壕沟边的则是第二排横队,之后是站着的第三排、第四排。
加齐汗的这番应对还不错,知道增强火力密度,同时狭窄的壕沟,士兵只需轻轻一跃就过去了,也不会影响待会儿可能发起的刺刀冲锋。
在加齐汗整队的时候,棱堡城头上的火炮几乎就没停歇过开火。
由于迈索尔士兵是在距城四五百米的第一条壕沟列阵,几乎超过了霰弹有效射程,守城的英军就使用实心弹炮击。
这些重两三斤到十斤不等的铸铁炮弹被弹道平直的加农炮低角度轰出,落在迈索尔军线列阵前方百来米后,又撞地弹起,像是打水漂一样击飞脆弱的人体,沾满血肉和组织的炮弹又热气腾腾的滚了几十米后,才在军阵后方停下,所到之处,留下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血痕。
迈索尔士兵早已见惯生死,没有恐慌,更没有退缩,默默的填满战友留下的阵型空缺。
帕克三世站在棱堡城墙上,在望远镜中看到了这一幕,就知道这批迈索尔士兵不好打。
但陆军已经被他派出去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碾碎挡在道路上的一切敌人。
帕克三世又看了一眼几里外的法军大营,发现敌人已经一列列开出营地前来支援。
本来还想再多轰几轮的他,只能叫停炮击,因为英国陆军已经排成横队压向迈索尔士兵了,敌我双方距离不足200米。
棱堡上的火炮在这个距离开火,容易误伤友军。
“真主至大!”
随着加齐汗一声怒吼,迈索尔士兵纷纷高喊起来,全军士气立马获得加成。
英国手底下的仆从军不是信仰锡克教就是印度教,与信仰天方教的迈索尔士兵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就打了几个世纪的狗脑子。
印度的天方化很早,始于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对信德地区(今巴基斯坦南部)的征服,伴随着海贸开始大面积传播,但一直没有深入印度内陆。
真正令北印度开始天方化以及佛教灭亡的事件是公元11-13世纪阿富汗突厥王朝对北印度的征服。
其中光是伽色尼王朝马哈茂德苏丹就24年抢了印度17次,平均一年半就要来一次零元购。
真正给北印度致命一击的是阿富汗古尔王朝,抢完了直接赖在德里不走了,建立了德里苏丹国,还把天方教定为国教,摧毁佛教和印度教寺庙,强迫印度人改宗。
印度教因为去中心化,广泛分布于乡间而顽强存活着。
但佛教主要集中于几座大寺庙,佛寺很轻松就被摧毁,佛教徒不是被杀就是被迫改宗天方教,幸存者也都全部逃亡尼泊尔、雪域高原、缅甸、柬埔寨避难,佛教在印度彻底凉凉。
16世纪上半叶,德里苏丹国灭亡,但取代它的莫卧儿王朝统治者依旧信仰天方教,印度开始大规模绿化。
好在第三位君主阿克巴大帝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废除了非天方教徒的人头税,印度人还算过上了一段舒服日子。
但在印度乾隆帝奥朗则布统治时期,国策又变了。
这位与乾隆同寿的长寿君王,同样有十全武功,毒打过英国人,收复孟加拉,远征阿萨姆,平阿富汗,在位期间将莫卧儿王朝的版图扩张至极盛,西连波斯,东至孟加拉,北达克什米尔,南至科佛里河,除了印度次大陆最南部的那个“角”没拿下,领土面积还要超过后世的印度。
但好大喜功掏空了莫卧儿的国库,同时奥朗则布还花重金给母亲修建泰姬陵,不断加税,导致民不聊生。
更严重的是破坏祖宗之法,重新收取的“异教徒人头税”以及处死锡克教领袖、不允许印度教徒当官的种种歧视政策,彻底引爆了印度的民族和宗教火药桶。
正是为了筹饷镇压起义,奥朗则布在攻破孟买后才允许英国人交钱赎城,同时他也需要与英国人贸易带来的关税充实国库,但此举为印度后来被彻底殖民埋下了祸患。
在奥朗则布死后的18世纪初,莫卧儿王朝实际就衰落了,被信仰锡克教的旁遮普人和信仰印度教的马拉塔人给包围在印度北部的德里周边,成了东周天子、吉祥物。
一盘散沙又充斥着各种民族、宗教仇恨的印度,给了英国人分而治之、一一击破的最好机会。
迈索尔王国作为上层信仰天方教,底层民众大部分是印度教徒的国家,平日里也没少折腾印度教徒,比如海德尔·阿里就经常找借口屠杀印度教徒贵族,将他们的土地收归国有,用来供养军队。
因此,英国人麾下的锡克教和印度教士兵十分仇视迈索尔士兵。
更令英印军愤怒的是,这些迈索尔士兵不少原本是印度教中的“贱民”,改宗天方教后竟然人五人六了起来。
打别人,他们这些拉杰普特人(刹帝利)、锡克人可能还没信心,但打贱民,他们太拿手了。
两方人马很快因为民族、宗教等仇恨,压下了内心的恐惧,变得无比的勇敢,开始针尖对麦芒。
在距离迈索尔士兵还有十五六丈的时候,英军的鼓手停止了敲鼓,四千名英印军整齐划一的将扛在肩上的褐贝斯燧发枪放平。
不过没等英印军中的白人指挥官挥下军刀命令开火,对面的迈索尔士兵就不讲武德的先开火了。
原来加齐汗早在敌人抵近三十丈的时候就命令士兵把火枪放平了,等到敌军停下脚步了,立马抓住了时机命令抢先开火。
“噼里啪啦~”
火枪次第打响,虽然号称齐射,其实还是会因为哑火以及士兵反应时间不同而造成火枪射击时间无法统一。
不过误差也不大,就短短两三秒内,超过四千粒铅弹被密集射向敌人,将对面的英印军打倒一大片。
尽管伤亡很大,估计不下五六百人,但英印军还是在军官的呵斥下重新整队,踩在阵亡同袍的尸体上完成了反击。
在英印军的火枪齐射下,正在装填弹药的迈索尔士兵身体如遭雷殛,纷纷向前扑倒在地,不少人还滚进了战壕,将战壕内的士兵砸翻在地,弄得壕沟内一片混乱。
不过因为在战壕内布置了一排士兵以及抢先开火的原因,迈索尔士兵的伤亡远小于英印军,只倒下了两三百人。
没有中弹的士兵忍住悲痛和恐惧,一边在心里祈祷真主保佑,一边继续装弹。
很快,装弹完成的士兵就开始了自由射击。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常态,一轮齐射后不可能再打出第二轮齐射,因为烟雾、枪炮声、恐惧都会影响士兵的发挥,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到绝对的冷静。
在恐惧的驱使下,所有士兵只想以最快速度倾泻完所有弹药。
当迈索尔士兵和当面四千英军展开激烈对射的时候,另外一支落在后面的英军,约四千人悄悄绕到了迈索尔人的侧翼。
刚机动到位,准备纵队转为横队,侧击迈索尔人的带队英军军官就发现了一大群呈散兵队形的猎兵像灵活的猿猴一般冲出椰树林,出现在了距他们一两百米的位置。
莫守柚作为连长,与一名宁军的伍长组成了一个二人小组,微微躬身跑到了一块石头旁边。
莫守柚躲在石头后面,露出半个头,观察到一名身着红白色军服的龙虾兵上尉正在挥舞军刀,连忙举起手中的顺昌二十五年式海军短款线膛燧发枪,对准其肚皮就是一枪。
英军上尉应声倒地,红外套内搭的白色衬衣被鲜血染红了胸口,一动不动的躺地上,已死的不能再死。
莫守柚叹了口气,收回了燧发枪,他明明对准的是肚皮,却打中了胸口。
在莫守柚蹲在石头后面进行火枪装填的时候,与他组队的那名伍长没有急着开枪,而是耐心的等待莫守柚装填,同时也探出半个头警戒四周。
这是根据《大宁海军步兵操典》进行的操作,它要求海军猎兵在陆地上战斗时,必须两人一队,且不能同时开火,一个人装填火枪,另一个人则负责警戒。
在遇到敌军反击以及驱逐的时候,确保有一支枪能正常击发。
这也是无数鲜血换来的教训,有其存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