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秘而不宣
- 大明太傅:从童生开始,科举当国
- 方员外
- 2410字
- 2025-05-01 10:31:00
邹员外对方原的举动并不在意,静静地等他吃完,这才眯着眼道:“听说你有法子,五日内刊印出三千五百册图书?”
方原不疾不徐道:“我确信可以,不过得先有一套活字才行。”
邹员外笑道:“前些年我为刊印先祖父文敏公,留下的诗文《颐庵文集》,特地购置了一套活字,今正存于祖屋之中。”
方原肃然起敬:“那便是巧了,若非如此,今日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般说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邹员外竟也跟着感慨起来。
倒是一旁的邹掌柜急切道:“方原,你赶紧说说该如何施为。”
方原正色道:“我这法子乃是秘法,需得谨慎行事。”
邹员外一愣:“你是想要银钱?”
方原摆手道:“非也!雕版被人毁去,我大哥难辞其咎,我献法本就为了补救,哪敢索取银钱。”
邹员外不解道:“那你的意思是?”
方原肃容道:“我本来好奇,帮佣樊大为何要焚书毁版?我大哥说他本性不坏,必不是虚言。文会堂是邹家产业,寻常人哪敢生事,还特意挑在即将交付书商的当口?其中必有隐情!”
这么一说,邹掌柜先回过味来。
“你是说樊大背后有人故意做局?”
方原点点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敢问邹掌柜,若是文会堂无法交付书籍,那些书商们将会流向何家?哪家书坊将获利最大?”
邹掌柜喃喃道:“文会堂这次刊刻的新本子,除了本府售卖的五百册,其余都是绍兴、宁波、台州三府的老主顾提前订下,他们向来是购书大户,若是文会堂失约,他们只能转往杭州找新本子代替了。”
一念及此,邹掌柜哎呀一声道:“老爷,杭州刊刻说唱词话本子的,也就寥寥数家,其中新开张的藏心斋颇具规模,莫非是他们?”
邹员外脸色一寒,冷冷道:“那便是了!杨老叟也是咱余杭人,文会堂的情况他最清楚!”
邹掌柜解释一番,方原才明白,原来余杭有两大豪绅之家,一个是从南宋起就发家的老牌豪强杨家,另一个便是新晋士绅邹家。
这杨家不仅有良田千亩,还涉足当铺、茶叶生意,端是富足,如今也染指上书坊印书来。
唯一可惜的是,杨家眼下无人在官场显名,不过靠着姻亲关系,杨家在杭州府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倒是稍稍弥补了不足。
据邹掌柜所言,杨家与邹家虽然私底下勾心斗角,但还维持着表面的一团和气。
若真是杨家在背后搞鬼,那两家算是彻底撕破脸面了。
方原探身道:“既如此,我有个小想法,不知员外愿不愿听。”
“哦?”邹员外来了兴趣,“你且讲来。”
方原笑道:“我前面说谨慎行事,便是为此。我的秘法所需物什,文会堂暗中购置妥当,再寻个僻静所在,准备排版印制。我料定背后之人必有后招,怕是也备好了《包侍制出身传》的雕版,员外何不装作无力交付书籍,待他们找书商接洽时再出手?”
邹员外眼眸一亮,又望向邹掌柜。
只听邹掌柜颔首道:“只要方小兄弟真能印出,此事可行!我们早与三府书商立有契据,只要按时交付就绝无差错,若不能他们寻其他书坊,我们也阻拦不得。”
邹员外乐不可支:“都依你,只要能杀杀杨家气焰,你吩咐邹掌柜去做就是。”
方原便要来纸笔,一一列下所需之物。
邹掌柜一看,顿时一头雾水:这竹纸倒是能理解,可铅、锡、连锡、云母粉有何用处?想不明白。
为了保密起见,邹掌柜特地差人找了四五个牙子,转了几手才将单子上的物项买齐,好在都是寻常之物,倒不麻烦。
傍晚,南渠街临河的一处不起眼铁匠铺中,院中炉火烧的正旺。
屋内空地上有两个转轮排字盘,轮盘上铺有圆形竹制的框子,一万多个木活字按韵分类铺排。
活字越多,找字越麻烦,为此每韵每字都依次编好号码,排版时一人从册子上报号码,另一人坐在两架轮盘之间,按所叫号码转动轮盘取出活字。
方原看着排字盘,不由赞叹起古人的智慧。
邹员外喜欢热闹,也跟了过来。
他介绍道:“这是元人王祯创制的转轮排字架,我这个是仿造的,活字不多,盘也就小了些。”
一万多活字,其中使用频率高的一千多字,各刻了六个,剩余的则是四千多常见字。
邹员外特地找了能识文断字的家仆来找字,排版。
邹家毕竟有过活字排印诗文的经验,两刻钟就在固定的槽版内,排完一版文字。
《包侍制出身传》正文虽不足七千文字,但用这一套活字排版、印刷,再拆版重新排版、印刷往复,自然捉襟见肘,效率奇低!
可方原不怕,他有解决方法,那便是制作复制版,纸型!
纸型就是十九世纪发明的一种复制版技术,用特制的纸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压制出阴文,再往纸型上浇铸出阳文薄铅版来。
而纸型多用雁皮纸,但雁皮树是日本特产,雁皮纸的制造方法也是在民国初年由日本引进,因此这一时期的大明是没有的。
虽然雁皮纸一时寻不来,可用毛边纸代替,效果也一样。
毛边纸虽是明末才出现的叫法,可它其实就是竹纸的一种,市面上太常见不过,找那种吸水性、韧性极佳的竹纸就可以。
方原解释道:“活字排出版面后,用竹纸铺上,压制出阴文版型,再用我配制的铅合金浇铸其上,形成铅薄版,这块铅版便是复制版,效用与雕版相仿,可速度却比刀刻雕版快多了。”
一旁的邹掌柜只觉天方夜谭,不禁反问:“用高温融化的铅水浇到纸上,纸岂不立刻便着了,还不如用泥巴呢。”
方原笑道:“泥巴不是不可以,但泥巴一经浇铸便会崩碎,不堪二次使用。”
邹掌柜无语,好嘛,泥巴易碎,难道纸就耐烧?
方原耐心道:“用韧性较佳的竹纸,刷上浆糊,一层层压制出纸型,涂上云母粉就可以。”
邹员外大呼稀奇:“此法当真可行?”
当然可行!
但为何可行,方原还真不好解释,因为那是后世去博物馆接受红色教育知道的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地区,作为华北抗日桥头堡,宣传工作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而我党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便是承担了主要对外宣传工作。
但当时正处于特殊时期,办报条件差,铅字损耗高,印刷器材又被日伪严格控制,很难采购。
于是负责技术工作的副社长王显周,与曾经在上海搞过印刷的周永生两位同志,集思广益、因陋就简,创造了“半铅模”,即先用铅字排好版,再用毛边纸代替雁皮纸,滑石粉代替云母粉,打出“纸型”,再用铅水铸出铅版,极大节省了铅字消耗。
这是经受住残酷年代考验的土办法!
你说能不能行?
唯一差别是,方原没有铅活字,只能用木活字凑活,但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