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送考儒坊
- 大明太傅:从童生开始,科举当国
- 方员外
- 2268字
- 2025-04-10 20:30:05
回到家中时,方原特意提了一盒酥油泡螺。
小景慧见状,高兴地直拍手,还围着方原一个劲儿道:“小酥酥最好了~”
方存义听到动静,从屋里探出头来,一瞧究竟。
方原招招手:“刘记的酥油泡螺,入口消融,最是鲜美,快出来吃。”
方存义笑嘻嘻地跑了过来,拿起一块就往嘴里塞,边吃还边嘟囔:“真是天下至味!”
不消片刻,方存义嘴里就塞了三块泡螺,把小景慧都看呆了。
眼见方存义还想再拿,小景慧却提着食盒,吭哧吭哧跑开了。
“哥哥吃太多了,不能再吃了!”
方存义觍着脸,商量道:“最后一块,我就吃最后一块。”
小景慧气鼓鼓道:“你再吃就没了,这是小酥酥给我买的,哼~”
方存义无奈,故作潇洒道:“不给就算了,我回房读书去。”边走边摇头晃脑,“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小景慧一脸不乐意,小嘴一撅,稚声稚气喊道:“娘亲快来啊,哥哥数落咱们俩呢!”
方存义一个踉跄,然后拔腿就跑。
小景慧小脸一扬别提多得意。
方原哈哈大乐,摩挲着小侄女的额头,笑道:“你个小机灵鬼儿。”
在家备考的日子,过得飞快,眨眼间就到了腊月初九。
方原先到衙门领了卷子。
卷子是统一规制的连四纸,坚白光腻,被折成二十四页,每页十二行。
前十六页属于答题纸,后边八页则是草稿纸,且卷末写有用千字文编定的字号。
方原翻到末尾,他的卷上写得是“云”字号,寓意也不错。
就是不知哪个幸运儿,拿到了“天”字号卷。
收好考卷,方原便回家等候明日一早开考。
这年节,县考还属提学官下派的预考,时有时无,跟后期固定三级考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不过即便如此,方家上下也很重视。
嫂嫂忙东忙西,给方原准备明日入场用品,大哥方琼也暂停刻字,到寺中求了个上上签。
存义和小景慧捡吉祥话,一个劲儿祝方原鱼跃龙门。
当晚,一家人紧张兮兮,又反复检查考篮,生怕有什么遗漏。
嫂嫂心细,特地用油纸包裹住考卷,不让它被笔墨污染,一葫芦清水,一包状元饼,被单独放在角落,不与文具混淆。
方原看着考篮内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心中不由一暖,思绪回到了上一世高考前夜,家人好像也是这般不厌其烦为自己准备考试用具。
这一晚方原睡得很香甜,没办法,上一世经历过太多次大考,他早就练出一副铁石心肠,整个方家反倒属他这个当事人最为轻松。
一觉睡到五更天,要不是兄嫂喊方原起床,他还能再睡。
梳洗过后,方原咬了几口灌汤包,就着鲜鱼面,吃得那叫一个舒坦。
方琼眼见方原慢条斯理,不住催促道:“得赶快些,衙门该唱名了。”
方原嗯了一声,挎起考篮,和兄嫂一道,提着灯笼出门。
此时天色黢黑一片,只有启明星高悬。
从四方涌来的盏盏灯火,都顺着通济大街,往城门口汇聚。
县城南大门已然洞开,方原与兄嫂挤在人群中,一路往擢秀坊走去,考棚就设在县学的旧射圃中。
正统年间,县学重新买民地另建射圃,旧射圃就空置下来,每遇提学官类考生儒,县里就会在此处空地上盖考棚,充作考场之用。
擢英坊下,有民壮拦路,不让闲杂人等靠近。
方琼和王氏只能送到此处,俩人絮絮叨叨嘱咐方原,饿了就吃酥饼,天冷冻手就点烛火烤一下,考题一定要看清楚再作答等等。
方原笑道:“大哥,嫂子,我省的了,放心吧,县考我肯定过的。”
与兄嫂分别,方原径直往竖有城南隅字样的灯笼下汇合,领头的是本地里老,负责核验童生身份,以防冒籍替考。
考棚大门前,已聚集了两百余人,毕竟是科考年,要是岁考年,提学按临,人数能达四五百,而到了明末,仅县考就是有一两千考生也不稀奇。
许多童生认出了方原,纷纷问好:“方公子好!”
方原一路笑着回应。
也有童生喊道:“上次吃了你的状元饼,若我取中秀才,必然做东请你好生吃喝一场!”
方原笑道:“那我得盼兄台取中,不然岂不是少了口福?”
童生们一阵哄笑。
人群中的孙永业撇撇嘴,对杨培秋嘀咕:“方原这厮得意什么,说不定他连县考都取不中。”
杨培秋远远瞥了方原一眼,冷哼道:“李知县在我大父面前,一口一个晚生,县考必会取我为头名,我倒要看看这次方原拿什么和我比!”
孙永业谄笑道:“以秋哥的才学,县考案首自然是囊中之物!”
杨培秋得意一笑,一副胸有成竹模样,似乎县考头名已然是他的了。
此时天刚蒙蒙亮,礼房的书吏站在大门前,拿着考簿高声唱名。
被念到名字的人,依次上前,凭浮票进入考场。
方原名字在三十多号,等他进入考棚大门后,才发现甬道前,有几个民壮在负责搜身。
毕竟是县考,又都是乡里乡亲,民壮们搜检并不像乡试那般严格,只检查下童生身上有无夹带,考篮中有没有藏除考卷外的纸张,没问题便放行。
整个考场被芦席围着,顶棚是茅草,可遮风避雨。
甬道东西两侧桌凳摆放整齐,各桌凳的间隔有三尺,防止童生左右窥伺。
而甬道尽头则是考官厅,也就是李知县监考、阅卷的地方。
方原在东三排坐下,看到杨培秋竟在他后头,暗道,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看见债主也不打声招呼,不怕我加你利息?”
方原嘿声一笑,顿时气得杨培秋七窍生烟。
“断然不会少你一个子儿!”
看着杨培秋咬牙切齿的模样,方原不再逗小孩玩,笑着坐好,摆出了笔墨纸砚,等待开考。
等天光大亮,童生们已到齐,咚咚的锣声响起,那是开考前的提醒,考生们立刻安静下来。
一刻钟后,锣声又响,并有文吏高声唱念考题,然后皂役们抬着书写完整考题的案板,从甬道慢慢通过,好让童生们都能看清题目。
方原将考题一一誊录在草纸上,这次县考,李知县出了四道题:一道四书义,一道经义,一道论,一道策问。
四书义题为: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五经各一道,其中书经题为: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论题和策问都很简单,一个论正己以格物;一个问诸葛亮人品优劣如何。
作文字数要三百字以上,最晚至天黑为限,不会让你挑灯作文。
方原看着考题,嘴角带笑,嗯,这考题倒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