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效率为王
  • 卫哲
  • 1887字
  • 2025-03-31 11:22:12

用可持续的效率,创造可衡量的用户价值

很多人问我,做投资怎么看项目价值?我认为一个项目值不值得做,关键要看两点:一是企业能不能创造可衡量的用户价值,二是能不能用可持续的效率持续创造这样的价值。这两点缺一不可,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关键因素。

简单来说,第一点就是客户第一。这不仅是一个口号,还需要企业将其落实到行动。一个企业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一定是可以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无论是To C、To B(面向企业用户)还是To G(面向政府机构)。不能创造价值,用户就不会买单,企业就不可能生存下来。

用户价值是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用户价值无非四个字:多、快、好、省。很多企业信誓旦旦地说:我们可以为用户创造价值,能够实现多、快、好、省。这相当于在为用户价值定性。但一件事不仅要能定性,还要定量。定性比较容易,定量却很难。

在创业企业的商业计划书中,创始人在描述自己的业务发展战略时,经常会定性地说我比别人做得多、我比别人快、我比别人做得好、我比别人省,然而“多、快、好、省”四个字如何量化,如何衡量自己比别人多多少、快多少、好多少、省多少,很多创始人都说不清楚。

如果你能把“多少”说清楚,那就是可衡量的用户价值。

20多年前,淘宝跟eBay(亿贝)在中国展开竞争[1],后来很多人津津乐道eBay被淘宝打败。怎么打败的?淘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一个可量化的“多”——淘宝陈列的商品数必须达到eBay的10倍,并且要长期保持10倍。这个10倍就是可衡量的,它能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目不暇接、可选择范围更大的感觉。所以,淘宝成立第一天就是要以多取胜。

后来京东崛起,主打的是“快”,也就是依靠物流的快速来取胜。当时京东制定的可衡量指标是“电商购物三日达”,再后来进阶到“次日达”,甚至“当日达”。京东想要体现自己的“快”,并没有空口说“我比你快”,也是用了一个可衡量的指标来体现。

说到“好”,就要提到唯品会。唯品会怎么保证“好”呢?它主打“大牌特卖”,上面的商品都是大品牌,质量有保障。它的“好”不是说唯品会本身好,而是消费者已经认定“好”的大牌都在唯品会上进行特卖。而且它在提供好商品的同时,还提供好服务,如果顾客对买回来的商品不满意,唯品会立刻安排人免费上门退换货,总之就是要让消费者满意。

最后说到“省”,一个例子就是拼多多的“9块9包邮”。它靠的是针对下沉市场精准的“省”,主要打法就是去掉中间商,让厂商与消费者直接线上交易,利用拼团机制将厂家薄利多销的意愿持续放大,从而产生了更低价的商品。它的“省”并没有直接告诉消费者“我很便宜”,而是用一个可衡量的指标体现出来。

消费者肯定都喜欢“多、快、好、省”,但是站在企业角度,你就需要设置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用户价值KPI(关键绩效指标),这里的“K”本质上代表的就是“客户”“用户”。这种可衡量的用户价值不仅能帮助企业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竞争优势,还能让企业更好地向市场和消费者传达自己的价值所在。

那么,是不是创造了可衡量的用户价值,企业就一定没问题了呢?并非如此。如果你创造的用户价值瞬间到顶,但坚持不到第二年、第三年,也同样不行,企业必须用可持续的效率去创造用户价值。

举个例子,共享单车有没有用户价值?我认为它在诞生初期很有用户价值,如果它没有用户价值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使用。但是,最早那批生产共享单车的企业的资产效率、运营效率都是不可持续的。每一辆共享单车都是资产,但这辆单车都报废了,成本还没收回来,这样的资产效率肯定无法持续,这也是一些共享单车企业最终倒下的关键原因之一。

除了共享单车,很多O2O(线上到线下)商业模式曾经也很火爆,例如送货上门服务等,用户体验感都不错,也很有用户价值。后来很多O2O纷纷倒下,并不是倒在用户需求不够或用户价值不足上,而是倒在不可持续的效率上。

总体来说,企业创始人需要重点关注以上两个问题。如果企业不能为用户创造可衡量的价值,我们通常称企业正在做一件“伪需求”的事,这个需求并非真实存在,它可能是补贴出来的,也可能是创始人想象出来的,真实的需求背后一定有可量化的价值。

同样,企业在持续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还要关注自身效率是不是可以持续。有些创始人认为,企业有相应岗位的CFO、财务总监,效率这件事由他们负责就好,自己负责制定战略就够了。但我认为,创始人才是确定企业效率指标的第一人,是既握着方向盘,又要踩油门,还要会刹车的司机,司机在开车时是不可能把控制油耗的事交给副驾驶的。

[1] 2003年7月11日,eBay以1.5亿元合并了中国当时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EachNet(中文名为“易趣”),并推出联名拍卖网站“eBay易趣”。这里所说的淘宝和eBay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淘宝和eBay易趣的竞争。——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