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与诗学:张晶学术文选(第四卷)
- 张晶
- 1010字
- 2025-04-22 16:13:40
三
从六朝来,向盛唐去,初唐歌行的作者们正是站在这个历史的交叉点上。从齐梁到盛唐,社会审美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诗坛风气也随之翕然一变。在这种转变的过渡之中,初唐歌行是由六朝歌行到盛唐歌行之间的中介。这个中介所起的积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初唐歌行对齐梁诗风的突破,便不会有盛唐歌行那种深沉浑厚而又壮美多姿的风貌。
初唐歌行的作者们是有意识地、积极地致力于诗风革新。“四杰”等人对齐梁诗风深致不满,他们除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地充实健康而深刻的情感外,在理论上则明确地批判齐梁诗风的余弊。杨炯在《王勃集序》中介绍王勃的革弊之志:“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描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又赞及王勃革新诗风之功:“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词林增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词语之间,或许不无溢美,但却可以明显看到,“四杰”诸人不满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软媚诗风,力主改以革除,而开创“气骨翩翩”、刚健宏博的新诗风。“思革其弊”,正是初唐歌行诗风转变的主观因素。“四杰”的诗歌主张与创作实践,正是陈子昂诗文革新号角的先声。只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创作实践尚未完全摆脱沉重的历史因袭,因而,他们的主张就未能产生像陈子昂那样振聋发聩的影响。然而,无疑地,他们的努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初唐歌行为盛唐歌行开了一个良好的、雄阔的端绪。李白的豪迈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高适的雄浑苍劲、岑参的瑰丽奇特……组成了盛唐歌行雄壮多姿的交响乐,而初唐歌行则是这部交响乐的洪亮的前奏。
[1] 本文刊于《中州学刊》1987年第6期。
[2] (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汉魏古注十三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8页。
[3]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78页。
[4] (清)薛雪:《一瓢诗话》,见霍松林、杜维沫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页。
[5] 王气中:《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页。
[7]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8]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页。
[9]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10]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