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攀援在美学与诗学的道路上
诗词曲
豪犷哀顿与冷峻沉著
一
二
三
李白乐府因革探
绮而有质艳而有骨
一
二
三
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融
一
二
三
四
五
因难以见巧:黄庭坚的诗美追求
一
二
三
试论苏轼贬谪时期的思想与创作
一 寓世而超世
二 齐物与随缘
三 流迁与永恒
四 心灵的涵盖
关于词的起源
陶诗与魏晋玄学
一 小引
二 “委运乘化”与随机的审美创造方式
三 “复得返自然”:本体回归与审美投入
四 “得意忘言”:陶诗的象征意蕴
五 小结
论花间派在词史上的地位
历史的回音
一 时空并置: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二 审美意象包蕴的历史反思
三 意象的主体性倾向
四 影响
山谷词初论
一 山谷词的情感内蕴
二 疏宕而沉郁的表情方式
三 雅词杂糅俗语的语言特色
四 山谷词在北宋词坛上的地位
“诚斋体”与宋诗的超越
一
二
三
四
乐府的变异:曹植诗的抒情主体
一
二
三
四
论散曲的“当行本色”
一
二
三
初唐歌行与诗风嬗变
论叶梦得的诗学思想
一
二
三
四
中晚唐怀古诗的审美时空
一 时空感:作为怀古诗的第一审美要素
二 中晚唐怀古诗的时空特征
三 中晚唐怀古诗的时空透视
四 特定的意象群与时空审美内容
杜甫题画诗的审美标准
论胡应麟的诗学思想
一
二
三
论李渔的词学思想
一 关于词的本体特征
二 创新与自然:李渔论词之创作
三 李渔词论的几点特色
晚唐五代词的装饰性审美特征
一 “装饰性”在诗词的审美批评中的含义
二 装饰性在词中的显例
三 装饰化特征在唐五代词中的普遍存在
四 色彩、结构与图案:装饰性的关键
五 装饰化与审美抽象
六 余论
论皎然的“作用”说
一 “作用”是与感兴不同的创作思维论
二 “作用”与诗歌意境的形成
三 以“作用”为线索的诗歌史观
皎然诗论与佛教的中道观
一 在佛学和诗学融通中的皎然
二 关于大乘中道观
三 中道思想作为方法论的皎然诗学观
四 皎然的创作思维论“作用”说的中道内涵
五 中道与皎然的复变观
六 皎然的诗歌意境论与中道观
陈献章哲学与其诗歌美学的逻辑联系
一 白沙的思想特质及对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拓展
二 白沙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其呈现
诗与禅
“妙悟”新识
一
二
三
四
五
宋诗的“活法”与禅宗的思维方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诗禅异同论
一
二
三
“诚斋体”与禅学的“姻缘”
一
二
三
四
诗与公案的姻缘
一
二
三
禅与唐代山水诗派
一 “神韵”与禅
二 山水诗派诸人与禅的瓜葛
三 空明诗境与淡远风格
四 幽独情怀与静寂氛围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
一
二
三
禅与唐宋诗人心态
一 心灵哲学:禅之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二 “烦恼”中的“菩提”:人生焦虑的消解
三 禅观心态之于诗歌创作
禅与诗三题
一 空静的诗心与灵幻的境界
二 禅家的返照自我与诗的超越谛视
三 自然:禅与诗的栖息
诗词审美
情感体验的历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原型意象
一
二
三
四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审美化存在
一 诗中之“理”的独特内涵
二 诗中之“理”的多维存在
三 诗中之“理”的不同审美存在方式
四 体验——感兴:诗中之“理”的发生机制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回忆
一 回忆:“九缪斯的母亲”
二 中国古典诗词中回忆的存在形态
三 回忆作为一种审美创造
四 回忆与“时间透视”中的审美体验
惊奇的审美功能及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呈现
一
二
三
四
五
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视像之美
一
二
三
四
中国古典诗词的神秘之美
一
二
三
四
偶然与永恒
一
二
三
四
五
精微之笔与广大之势
一
二
三
四
文学史与古代文论
文学史的哲学视角观照
一
二
三
文学史转型与人学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的结合中推进文学史的转型
新范式建构的方法思考
文人心态的诗学维度
文学理念对古代文学研究之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
二 当代学者对古代文论的接受及阐释
三 古代文论与西方美学的互参及补西方文论之不足
四 整合: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化之路
五 当代学者从事古代文论研究的应有素质
六 强化对古代作家作为审美创造主体的研究
中介的寻求与打通:古代文论进入当代文艺学之途径
当代视域中的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论诗诗的理论特质
一 以辨体意识营构诗学系统
二 以诗学立场进行情感批判
三 以意象理趣实践诗性言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美学品性及美学学理建构意义
一 当代美学学理建构的资源向度
二 古代诗论的美学品性
三 古代诗论的审美抽象高度
古代文论创新思维之我见
一 对于学科现状的某种焦虑
二 学科的价值体现和研究主体的素质要求何在?
三 何以能够创新的“我见”
更新时间:2025-04-22 16: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