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贬谪时期的思想与创作[1]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屡遭贬谪的生涯,使他饱经了磨难。然而,无论是黄州贫厄,还是岭南瘴雨,都不能使他在精神上摧折颓唐。他以旷达乐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笑傲人间是非,战胜逆境所带来的忧患。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他顽强地战胜贬谪生活中的贫病交困,而且使他的诗词创作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人生态度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儒、道、释的一些主要观念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泛淡儒、道、释三家融合,未必能揭示出苏轼人生态度的特异之处;而要真正把握苏轼面对贬谪生活的人生态度之特质,应该认识其中各种思想成分的具体作用。

儒家的兼济是苏轼终其一生的精神基石。无论是为官于朝,或是作州于外,苏轼都密切关注时局,并常常用诗文表现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他在杭州、徐州等地当地方官时,更是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深受百姓爱戴。离别徐州时“吏民攀援,歌管凄咽”,可以看出苏轼是以“大济苍生”为己任的。在被贬期间,他在政治上备受打击,没有置喙于朝政的权利,这种情形下,苏轼思想成分中的儒家成分已经淡化为一种底色,而佛家、道家的思想方法却得到了大大的强化。佛、道思想并没有使苏轼归于寂灭空无,而是成为他解脱现实苦难的思想工具。他借助于佛、道思想方法,形成一种独特的人生观,高扬心灵的作用,泯灭外间事物的差异,求得内心的平衡。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期然而然地在作品中生成了独特的韵味。苏轼诗词创作的审美特征与他的人生态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后者入手来探索前者,不失为一条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