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
- 傅其林
- 7969字
- 2025-04-24 20:09:30
四 波兰“哲学人文学派”的个体存在论
波兰新马克思主义以哲学人文学派为代表,主要体现为科拉科夫斯基和沙夫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立足于波兰的哲学人文传统,借鉴结构主义方法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想探询人存在的个体性和本真性,深入考察个体意识和文化艺术的复杂问题,对文化异化进行批判,形成了与其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相关但又有自身特征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一,个体存在的审美性。波兰新马克思主义颇为关注人的存在的个体性,把个体范畴视为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核心,认为个体也是马克思所极为重视的。沙夫在《马克思主义与个体》一书中清理了马克思关于个体存在的思想,认为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强调了现实个体及其对象化问题,黑格尔把神秘的实质赋予现实的主体,而马克思寻求“去神秘化的个体存在”,[53]1844年的《巴黎手稿》清晰地表明,个体问题应该用来作为对抗黑格尔主义的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的个体存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这是具体的历史的感性的个体,而只定位在神学内涵或者自然属性的个体都是抽象的存在:“个体是社会的存在”,“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54]人类个体的特征具有自我创造即人类劳动的特征,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劳动的理解,就不可能领会人类个体的概念的基本特征。人类的劳动把客观现实转变为人类现实,在转变自然和社会现实中,人改变了他自己的存在的条件,把自己转变为物种的存在,“从人这个角度看,人类创造的过程是自我创造的过程”。[55]在沙夫看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体存在的创造性理解确立了实践概念的重要性。个体创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人类学和认识论中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个体也就是自我设定命运的个体,是自我创造的个体,是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这些观点被沙夫视为“马克思的个体概念的基础”。如此理解,个体就不是超人或纯粹客观的,在其生成的主客体关系中包含着创造性和价值观念。沙夫还重视马克思关于个体的结构主义分析,但是这不是阿尔都塞忽视人的个体性、社会性、历史性的伪结构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不是宣称作为意识形态的《巴黎手稿》和作为科学理论的《资本论》的断裂或者两个马克思的存在,而是充分地认识到“生产关系是生产者之间的关系”。[56]科拉科夫斯基也是从哲学和文学理论的结构主义出发来研究个体的存在,集中关注“思维的个体”。[57]但是这种结构主义不是恒定的封闭系统,而是始终保持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结构主义,实质上是类似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他和沙夫一样坚持对个体的结构主义或者后结构主义分析,但是没有脱离主体性和历史性。在科拉科夫斯基看来,任何结构都没有最终的形式,没有可以穷尽的意义,人类个体作为结构永远是开放性的、未完成的、未完美的,其本身始终具有创造性和审美表现性。个体存在的审美性在科拉科夫斯基对人格的表现性的阐述中显得尤为突出。他拒绝笛卡尔的人的观念,也抛弃消费主义社会的虚假人格的概念,而是追求一种人格的动态性的表现性的理解。表现在社会意义上就是创造,创造性和表现性是个体存在的内在元素,因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未完美的,人在客观世界中实现主体的意愿,在创造性和自我实现中找到个体的地位并自我实现,这是人类个体的艺术性、审美性的实质,所以科拉科夫斯基指出:“我们设想,表现不仅是艺术性地表现或者与之相关的东西。个体在自我表现中实现自己,也能够在最广泛的生活领域中,在各种社会行为和人类关系中获得。”[58]个体在表现中涉及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从而克服了孤独和存在的异化,这是去神秘化的人道主义思想,所以评论家认为科拉科夫斯基“不追求绝对、人类存在的本质、神圣性。他关注人、价值,关注人道主义的、非宗教意义的人类自我实现的可能性”。[59]创造性和表现性是人类本身的神话创造属性,是自由的表现,但是人类本身又是不完美的,并没有最终的和谐,所以个体又是焦虑的存在。可见,沙夫和科拉科夫斯基皆注重对个体存在的建构,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表现性,这种个体性理论为理解文化艺术打开了一个切入口。
第二,作为自由和焦虑的文化理论。科拉科夫斯基对文化的实质性及其生成方式和机制进行深入辨析,文化理论成为个体理论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涉及个体的图像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关涉着个体的存在,其《神话的呈现》一书实质是其文化理论的代表作,其旨趣在于探讨人类意识结构特征中的神话诗性创造产物的文化。他认为神话诗性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特征,“世界的神秘性组织(即把经验现实理解为有意义的规则)永远呈现在文化之中”。[60]他把神话理解为广泛意义的超越性的意义规则,理解为使现实经验相对化的领域,是一个意义萌生的价值或者规则的宇宙。这个文化价值王国与个体的自由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在科拉科夫斯基看来,把人转向自我相对化的神话之中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自由,因为扎根与神话组织世界的欲望使个体进入了超个体的世界,不能面对个体存在的时刻,脱离了个体的可见的经验世界。个体在对神话的凝视之中既悬置了自己,也悬置了人性,因而文化作为创造价值意义的神话意味着自由的放弃,意味着人性的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神话价值意义是不合理的,尤其对本身自由表达的个体存在来说是不合理的。如果个体意识能够在自己的存在的瞬间性碎片中建立自己的自由,个体意识可以抛弃物化的现状,那么文化的神话诗性创造的特征就应该加以批判。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始终是未完美的,个体的经验存在始终不可能脱离偶然性,“我们不能消除经验库的不可解说的偶然性”,[61]这样作为规范性价值意义的文化就是必需的,哲学、艺术、宗教等文化就是不断地解决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使个体走向自由王国。所以科拉科夫斯基认为,人类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文化的神话,人类文化与神话价值的呈现为人类经验现实的行为赋予意义,人类历史的更新从神话的根源获取能量,但是文化又是人类未完美的体现,始终是不完美的,不可能达到最后的完美或者最终的和谐,所以焦虑同时在文化之中存在,在个体中存在。
科拉科夫斯基作为很年轻时就能阅读波兰文学以及德语诗歌、法语诗歌的哲学家,在反思文化的神话呈现的问题中也集中探讨了艺术。虽然艺术和其他文化领域相比更难以得到理解,但是它们都具有共同性。艺术作品是对已经呈现在集体想象中的神话的一种有意向性的投射,艺术创作和接受扎根于人类存在的神秘层面,也就是说,艺术来自人类自身存在的神性创造属性。在科拉科夫斯基看来,艺术是一种宽恕世界之罪恶与骚乱的方式,但是这不意味着艺术和罪恶是一致的或者对罪恶不加以抵制,不意味着认可罪恶的合理性,也不必然促进基督教意义的神正论,而是意味着揭示的意义:“艺术对罪恶和骚乱的感受进行组织,把它们纳入对生活的理解,以至于罪恶和骚乱的呈现成为我原创性地走向带有其自己的善恶的世界的可能性。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艺术就不必须在世界中揭示出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即揭示世界丑陋中隐蔽的魅力、世界之美掩盖下的累赘、世界崇高性中的荒谬性、富裕中的悲苦、灾难中的珍贵性。”[62]艺术世界是具有偏见的、不公正的、不可容忍的,它排斥了所有命名为大写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这种不可容忍性始终包含着希望,“我们的偏见性经验能够转变为一种价值,在我创造性的时刻,我能够把这种价值置于既定世界的对立面”。[63]这种希望正是个体的神话诗性创造能力的体现,“特有的人类意识在世界中的呈现生产了文化中的不可消除的神话诗性创造能量”。[64]但是这同样不能避免艺术作为文化价值的二重性,既有自由又有罪恶的可能性,因为对科拉科夫斯基来说,“每一种神话诗性可能包含着恐惧这种腐败性的根源,但是也能够注入激进地导向意识自身的繁花盛开的树枝之中”。[65]因而文化的形而上学带着恐怖的可能性,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极端,即绝对者和笛卡尔意义的“我思”:“两者都被认为是遮蔽了关于存在观念之意义的堡垒。前者,一旦我们力图把它还原为它的完美形式,没有因与未升华的实在的接触而被玷污,它就变为无。后者,根据进一步考察,似乎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66]科拉科夫斯基通过构建个体存在和文化价值规范的内在联系,超越了形而上学的恐怖,由此艺术也事实上搭建了个体与价值之间的纽带,但是这种纽带也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和谐只是一种虚幻。文化试图征服经验存在的偶然性和个体的生物性,整合神话欲望和经验生物存在,调和文化的神性和理性化秩序,但是文化繁荣都不是最终完美地达成融合,而是永远的焦虑,“文化的繁荣在于以综合这两种冲突性因素为最终追求目标,但是不能进行这种综合,综合的达成意味着文化的死亡,文化的故事是一部具有脆弱性的辉煌史诗”。[67]科拉科夫斯基对文化、艺术的神性和经验世界之关系的理解,与青年卢卡奇的美学和本雅明的神学美学有类似之处,后两者强调艺术在偶然性与价值神性的跳跃,但是科拉科夫斯基与之不同的是他始终从人类个体的存在的角度来考察文化神性的呈现及其生成机制,把文化价值规范性归属为人的个体的偶然性、未完成性的需求结构,看作人类个体本身的创造属性,而不是归属为一个超验的他者,这是对宗教神学的人道主义阐释,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神学的文化建构。
第三,文化与异化理论。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文化异化问题倾注了大量的心力,正如沙夫所指出的,“文化异化延伸到人类所做所思的一切事情之中,它涵盖了人类所有的社会生活”。[68]这涉及文化异化、拜物教等问题,也涉及真正的文化对人类异化的消解。科拉科夫斯基1967年出版了以《文化与拜物教》为名的论文集,认为真正的文化指人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而异化文化即“偶像”指的是“限制人和人的视野的思维方式或者价值体系”。[69]1972年他的《神话的呈现》一书也涉及文化异化和个体的神话诗性创造的某些问题,文化走向极端,追求文化的完美性、绝对性、永恒性,这些都是宗教神话的体现,具有形而上学的恐怖,这实质上是文化的异化。科拉科夫斯基还专门创作了三个文学故事集即《关于来自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集》《天堂的钥匙》《与魔鬼的谈话》,在这些故事中他揭示了神的荒谬性和脆弱性,实则是对文化异化的批判和嘲讽,也在确立他自己的文化观念。他还涉及自己熟悉和高度赞赏的波兰著名诗人米罗斯(Cseslaw Milosz)之死,认为这位诗人的悲剧不是世界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世界的文化问题,“他没有归属感”[70],没有文化的归属感,始终处于被放逐的生存状态。沙夫对异化进行了专题性研究,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整个理论的核心,从《巴黎手稿》贯穿到《资本论》。1977年出版的《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客观异化、主观异化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其中文化与异化问题成为焦点之一。在他看来,文化异化在中世纪都表达出来了,在那时的神学文本中,异化不仅具有有罪的人脱离上帝的异化含义,而且具有“在凝神观照和迷狂中精神脱离身体的异化”。[71]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包含着客观的异化和主观的异化,涉及文化的异化。沙夫揭示了文化的客观异化和主观异化。前者涉及意识形态的产物的文化对象问题,意识形态作为特殊社会目的而产生的东西成为其对立面,就出现了异化,宗教作为人类思想的产物却反过来支配人类思想,艺术作为自由的表达却沦为支配个体的产物,沦为商品,沦为政治的工具或者手段,而忽视了创造者的真实意图,“一旦它被创造和加密,它就成为客观的存在,开始表现它自己的生命。它不仅忽视其创作者的意愿和意图,而且明确地和这种意愿和意图作对,它阻碍意图实现之路,威胁着创造者和跟随者的生命”。[72]沙夫借助杜克海姆的“失范理论”(anomie theory)进行了主观异化的阐释,认为主观异化内在地联系着个体脱离既有的文化价值规范和社会结构体系,表现为对整个传统文化价值的拒绝,表现为文化的无政府主义,表现为激进的文化的革命姿态以及艺术实验或者逃遁于虚幻的消极空间之中,文化个体也就被异化了。沙夫在马克思和弗洛姆的基础上尤其指出了文化个体在市场机制中的自我异化,指出具有艺术倾向的个体为了生存被迫从事蹩脚文人的工作,丧失真正的生命意识,个体希望成为作曲家或画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个体为获得公众的掌声,甚至为了从活动中挣钱过活,使活动成为他的职业,他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愉悦来行动,而必须注意为他的活动和他的可能的成果寻找消费者。因而,他必须为获得批评家和公众的支持而作曲”。[73]这样,艺术创作由于屈从于市场经济的规律而失去了自发性特征,不再能够满足人类的创造需要,而且在艺术家内心唤起自我实现失败的情感和各种挫折感,结果,“不仅活动的产品而且活动本身成为一件商品”。[74]但是真正的艺术也是反异化的,不仅揭示客观的异化而且暴露最深层的自我异化,从而具有艺术真理的意义。在沙夫看来,卡夫卡的《城堡》、奥威尔的《1984》揭示了官僚体制的异化,卓别林的电影展现了人沦为机器的螺丝钉的劳动异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揭露了宗教审判的意识形态的异化,而海塞(Hesse)的《荒原狼》、加缪的《局外人》不仅揭示了社会与他人的异化,而且呈现了个体的自我异化。因此,真正的艺术仍然是为个体去异化提供了根本性的路径,不仅艺术活动可以揭橥现实个体存在的异化,也可以真正地达到非异化的本真性的存在。文化异化确立了文化革命的必要性和永恒性,但是文化也能够具有真正现实个体的可能性,满足人类真实需要的可能性。这就是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异化的辩证理论。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丰富的,尽管它们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皆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为旨归,继承并试图超越马克思主义传统美学研究,“实践”“人道”“存在”“异化”“自由”是其关键符码。它们的主要特色在于:首先,在理论上它们充分地吸纳现象学、存在主义的成果,思考实践的存在意义、现实存在的总体性、个体存在的文化性,它们重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存在的价值意义,深度地整合了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这在《现象学运动》中得到了关注。其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现出突出的批判性。这不仅是对资本主义文化异化的批判,而且对东欧社会主义的文化异化进行批判,对整个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尤其体现出反极权主义美学[75],这体现出一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相关但又有东欧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的批判理论。再次,在美学形态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颇为关注喜剧性问题,赫勒、科西克、科拉科夫斯基等重要代表都发表了相关喜剧的异质性、文学的古怪、荒诞、笑等研究著述,他们对喜剧性的重视不仅意味着美学的兴趣,而且具有自由民主政治的诉求,更有对人类本质存在的呐喊,这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美学的建构。不过,它们的美学思想也有一些极端和悖论性的因素,有的以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解放之名加以唯心主义的阐释,有的从批判马克思主义走向了后马克思主义,甚至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这是研究者应该加以批判和反思的。
在把握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概况之后,本书主要从实践美学的存在维度、语言符号学转向、艺术样式理论及其批评实践来探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把握,来蠡测其文艺理论思想的价值及其缺陷,并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促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在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关注中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阐发的路径。
[1]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领域已经引起了国内哲学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以衣俊卿等学者为代表的系列研究。参见衣俊卿《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
[2][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3]Karel Kosik,The Crisis of Moderntiy,Ed.James H.Satterwhite,London:Rowman &Littlefied Publishers,Inc.,1995,p.144.
[4]参见贾泽林《南斯拉夫当代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3—294页。
[5][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6][南]穆·菲利波维奇:《论哲学的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载《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6页。
[7][南]马尔科维奇:《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载《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69页。
[8][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9][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10][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45—46页。
[11][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12][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郑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13][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14][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201页。
[15][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16]Rudi Supek,“Freedom and Polydeterminism in Cultural Criticism”,Socialist Humanism: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Ed.Erich Fromm,Garden City,NY:Doubleday,1965,pp.280-298.
[17]南斯拉夫《实践》杂志发刊词:《〈实践〉的宗旨何在?》,载《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版,第329页。
[18][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19][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20][南]苏佩克:《社会实践的辩证法》,载《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07—308页。
[21][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
[22][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页。
[23]Agnes Heller,“Preface”,载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
[24]见拙著《宏大叙事批判与多元美学建构——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Ferenc Fehér and Agnes Heller,“The Necessity and the Irreformability of Aesthetics”,Reconstructing Aesthetics,Eds.Agnes Heller and F.Feh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p.5.
[26]Ferenc Fehér and Agnes Heller,“The Necessity and the Irreformability of Aesthetics”,Reconstructing Aesthetics,Eds.Agnes Heller and F.Feh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p.6.
[27]Agnes Heller,A Theory of Histor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2,p.226.
[28]Ferenc Fehér and Agnes Heller,“The Necessity and the Irreformability of Aesthetics”,Reconstructing Aesthetics,Eds.Agnes Heller and F.Feh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p.7.
[29]Agnes Heller,A Theory of Modernity,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1999,p.124.
[30]Sándor Rádnóti,“Mass Culture”,Reconstructing Aesthetics,Trans.Ferenc Feher and John Fekete,Eds.Agnes Heller and F.Feh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p.93.
[31]György Markus,“Adorno and Mass Culture:Autonomous Art agains Culture Industry”,Thesis Eleuen,No.86,August,2006,pp.67-89.
[32]Agnes Heller,Can Modernity Suruiue?Cambridge,Berkeley,Los Angeles:Polity Press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p.6.
[33]Agnes Heller,A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Fragments.Oxford and Cambridge,MA:Blackwell,1993,p.257.
[34]Agnes Heller,“Friction of Bodies,Friction of Minds”,Hermeneutics and Science,Ed.Marta Fehir,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p.94.
[3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8页。
[36]Agnes Heller,A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Fragments,Oxford and Cambridge,MA:Blackwell,1993,p.147.
[37]James H.Satterwhite,“Editorial Preface”,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
[38]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137.
[39]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15.
[40]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8.
[41]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140.
[42]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71.
[43]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73.
[44]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78.
[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46]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73.
[47]Karel Kosik,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D.Reid Publishing Company,1976,pp.76-77.
[48]Karel Kosik,The Crisis of Moderntiy,Ed.James H.Satterwhite,London: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Inc.,1995,p.63.
[49]Karel Kosik,The Crisis of Moderntiy,Ed.James H.Satterwhite,London: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Inc.,1995,p.73.
[50]Karel Kosik,The Crisis of Moderntiy,Ed.James H.Satterwhite,London: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Inc.,1995,p.82.
[51]Karel Kosik,The Crisis of Moderntiy,Ed.James H.Satterwhite,London: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Inc.,1995,p.86.
[52]Karel Kosik,The Crisis of Moderntiy,Ed.James H.Satterwhite,London:Rowman & Littlefied Publishers,Inc.,1995,p.183.
[53]Adam Schaff,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uidual,McGraw-Hill,1970,p.56.
[5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55]Adam Schaff,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uidual,McGraw-Hill,1970,p.79.
[56]Adam Schaff,Structuralism and Marxism,Pergamon Press,1974,p.118.
[57]Joachim T.Baen,“Leszek Kolakowski's plea for a nonmystical world view”,Slauic Reuiew,1969,Vol.28,No.3.
[58]C.F.Joachim T.Baen,“Leszek Kolakowski's plea for a nonmystical world view”,Slauic Reuiew,1969,Vol.28,No.3.
[59]Joachim T.Baen,“Leszek Kolakowski's plea for a nonmystical world view”,Slauic Reuiew,1969,Vol.28,No.3.
[60]Leszek 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3.
[61]Leszek Kolakowski,Main Currents of Marx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p.42.
[62]Leszek 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32.
[63]Leszek 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33.
[64]Leszek 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118.
[65]Leszek 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60.
[66]莱斯泽克·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唐少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2页。
[67]Leszek 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135.
[68]Adam Schaff,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England:Pergamon Press Ltd.,1980,p.180.
[69]Joachim T.Baen,“Leszek Kolakowski's plea for a nonmystical world view”,Slauic Reuiew,1969,Vol.28,No.3.
[70]“Dialogue between Leszek Kolakowski and Danny Postel”,Daedalus,2005,Vol.134,No.3.
[71]Adam Schaff,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England:Pergamon Press Ltd.,1980,p.26.
[72]Adam Schaff,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England:Pergamon Press Ltd.,1980,p.137.
[73]Adam Schaff,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England:Pergamon Press Ltd.,1980,pp.185-186.
[74]Adam Schaff,Alienation as a social phenomenon,England:Pergamon Press Ltd.,1980,p.202.
[75]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