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取材于先秦至宋元时期作品的子弟书

《子路追孔》,珍本,第4页

清奉天东都石印局本,取材于《论语·微子十八》。原文是: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弟书将其扩充为2100多字的抒情诗。对丈人的房屋和室内摆设以及吃饭过程大书特书。子路见孔子之后回来游说丈人之子的文字也占了相当篇幅。前者可以看出子弟书喜欢铺陈细节的传统,后者则表明作者宣传儒家思想的热忱。但是一开始子路和丈人的对话则看出作者对《论语》的理解有问题。原文是要表达丈人对孔子的批评,而子弟书里则成了普通人之间的闲话。

《孔子去齐》,全本,第34页

取材于《论语·微子十八》。原文是: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本篇子弟书就是这段故事的翻译。第一回写齐景公不能用孔子之言,向鲁国赠送女乐。孔子愤而出走遇见楚人作歌。第二回写子路遇见长沮、桀溺以及后来的荷蓧丈人。第三回写丈人招待子路,子路第二天离开丈人家找到孔子,孔子让子路返回丈人家游说丈人出来做官。丈人不在家,子路就向丈人的两个儿子讲了君臣之义不可废,有识之士应该出来做官的大道理。

本篇子弟书的语言水平很一般,第三回的内容同《子路追孔》虽然一致,但细节铺陈方面远不及之。从中可见不同水平的子弟书作者面对同样题材的处理方式不同。文学水平高的作者并不需要太多内容,细节的开展和语言的铺陈足以完成一篇完整的子弟书。而水平较低的作者就需要相对复杂的情节来支撑子弟书的篇幅。两篇子弟书对照阅读,高下立显。

《孟子见梁惠王》,鹤侣氏作,车王府本,第53页

取材于《孟子·卷一·梁惠王上》。

内容基本上同原文一致,写孟子劝梁惠王行仁政事。除了用生动明了的白话翻译故事之外,还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比如梁惠王的表情,使得孟子见梁惠王的整个过程就像电影一样在读者面前重现。

《齐人有一妻一妾》,鹤侣氏作,车王府本,第132页

取材于《孟子·卷八·离娄下》,有人说取材于明传奇《东郭记》,看情节语言不似。《东郭记》里妻妾发现齐人的秘密之后依然守候着他,后来还给他生了儿子。齐人后来当上将军,同妻妾同享富贵。

内容基本同原文一致,写齐人在坟场乞食却骗妻妾说结交富贵之事。但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给齐人增加了身份的来龙去脉,说齐人本是有钱人,因为胡作非为荡尽了家财。后来妻妾要求离婚,最终齐人饿死坟场。写齐人吹嘘自己结交富贵人时的语言情态极为生动,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北京的世态人情。

《炎凉叹》,全本,第197页

取材于《战国策·卷三·秦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章》。内容同原文完全一致: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槖,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子弟书全集》认为出自《金印记》,误。虽然都是讲述苏秦故事,但《战国策》的细节与《金印记》完全不同。《金印记》里苏秦回家想投井却遇到叔叔、妻子焚香祷告的情节,本篇子弟书完全没有。语言同《金印记》也毫无相似之处,反之同《战国策》原文的语言一致程度惊人,几乎可以看成原文的翻译和细节扩充。

《武陵源》,芸窗作,车王府本,第144页

取材于陶潜《桃花源记》。基本故事同原文,但是桃花源里的世界笔墨不多,渔人寻花则大书特书。文笔既能生动地写出渔人的心情,又不失诗情画意,把一个桃花流水写得如同水墨画一样恬淡优美。可与王维的《桃源行》参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