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西汉遣册饮食器名物的记录特征[1]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刘国胜

出土的战国、西汉遣册记录的饮食器名物众多。战国遣册所记有鼎、敦、簠、壶、缶、甗、鉴、炉、匕、勺、盘、盒、豆、耳杯、禁、案、几、俎等,西汉遣册所记有鼎、壶、钫、钟、铤、、匕、勺、甗、甑、鍑、鍪、斗、奁、盒、耳杯、卮、盘、盂、案等,此外还有笥类、囊类、奁类、罐类盛食器具。这些饮食器包含铜、漆木、陶、纺织品等多种质地,属于当时社会日常生活用器。

从遣册文本看,从战国到西汉,饮食器名物发生了一定变化。如战国时期的敦、簠、鉴、豆、禁、俎等至西汉时期已锐减甚至消失,而西汉时期的、鍪、斗、奁、卮等则是战国时期少见或未见的。沿用下来的饮食器,尽管器类属性没有太大改变,但器物制作、使用还是显示出或多或少的差异,体现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本文选取正式公布的6批战国遣册即包山2号楚墓遣册、[2]长台关1号楚墓遣册、[3]望山2号楚墓遣册、[4]仰天湖25号楚墓遣册、[5]曹家岗5号楚墓遣册、[6]五里牌406号楚墓遣册[7],14批西汉遣册即长沙马王堆1、2号汉墓遣册、[8]江陵凤凰山8、9、10、167、168、169号汉墓遣册、[9]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遣册、[10]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遣册、[11]江陵高台18号汉墓遣册、[12]荆州萧家草场26号汉墓遣册、[13]连云港尹湾6号汉墓遣册、[14]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遣册等[15],对并见于上述战国、西汉遣册的主要饮食器分类排比,[16]就其记录方面的特征试加讨论。

一 鼎类

(一)战国

一鼎 包254

二鼎 信2-027

四鼎 曹1

鼎八 五1

(升)鼎 包265

望54

一牛鑐,一亥〈豕〉鑐 包265

一牛(鑐),一豕(鑐) 望51

二贵(馈)鼎 包265

六贵(馈)鼎,又(有)盍(盖) 望46

二乔鼎 包265

(贯)耳鼎 包265

二□廌(荐)之鼎 包265

鼎 包265

(二)西汉

鼎二 罗M1牍1

金鼎二 大坟头M1牍1

金鼎一双 萧18

镬一 罗M1牍1

髹画木鼎六,皆有盖 马M3简237

二 壶、钟、钫类

(一)战国

鈲(壶)四 五4

二少(小)鈲(壶) 包265

二芋(华)(壶) 信2-01

(团)(壶) 信2-01

(壶),又(有)盍(盖) 望46

(蔡)鈲(壶),皆又(有)盍(盖) 仰30

二缾(瓶)(钘) 包265

二鉼(瓶)(钘) 包252

(钘),屯又(有)盍(盖) 信2-014

二樳(壶) 曹2

二青方(钫) 信2-01

(二)西汉

壶一双 高M18牍4

金壶一 萧20

金壶,缯缘其篮 罗M1牍1

木壶一隻(双),盛醪 凤M169简26

木壶一 大坟头M1牍1

大壶一隻(双) 凤M168简26

小壶一隻(双) 凤M168简27

斗壶一双 凤M8简91

三斗壶一双 凤M8简92

三斗壶二枚 凤M167简26

五斗壶四 凤M8简118

(漆)画壶一,有盖,盛沮酒 马M1简168

(漆)画壶二,皆有盖,盛米酒 马M1简169

(漆)画壶三,皆有盖,盛米酒 马M1简170

髹画壶六,皆有盖 马M3简239

金方(钫)一 罗M1牍1

(漆)画枋(钫)二,有盖,盛白酒 马M1简172

(漆)画枋(钫)一,有盖,盛米酒 马M1简173

(漆)画枋(钫)一,有盖,盛米酒 马M1简174

髹画枋(钫)三,皆有盖 马M3简240

(漆)画(钟)一,有盖,盛温(酝)酒 马M1简176

(漆)画(钟)一,有盖,盛温(酝)酒 马M1简177

髹画橦(钟)二,皆有盖 马M3简238

三 匕类

(一)战国

一金比(匕) 包253

亖(四)金匕 望47

一锬朼(匕) 信2-027

埮匕 望56

(二)西汉

朼(匕)二 凤M8简112

金匕、木匕各一 大坟头M1牍1

(漆)画鈚(匕)六 马M1简166

髹画鈚(匕)六 马M3简241

一筩,有匕 张M247简15

四 勺类

(一)战国

二金勺 望47

(雕)勺二 五13

二居喿 望45

二居喿 信2-027

(二)西汉

铜钓(勺)一 凤M169简28

木杓(勺)一 凤M8简113

(漆)画勺一 马M1简198

(漆)画勺一 马M1简199

髹画勺三 马M3简242

(漆)画勺一 大坟头M1牍1

五 甑、甗、鍑类

(一)战国

一钀(甗),又(有) 信2-029

钀(甗) 包266

(二)西汉

甗一枚 凤M167简46

甗一 凤M169简30

甑二 凤M8简121

甑一具 萧28

金鬲、甗各一 大坟头M1牍1

瓦鬵、甗各一 马M3简296

瓦雍(瓮)、甗一具 马M3简297

甗、鍑各一 张M247简31

甗、□各一 凤M9简42

金鍑一 罗M1牍1

六 耳杯类

(一)战国

杯三十 信2-020

杯豆三十 信2-020

(雕)杯二十(合) 望47

厀(漆)杯十会(合) 五10

杯 曹3

四杓杯 曹3

(二)西汉

酱杯十隻(双) 凤M9简25

酱杯廿 凤M8简110

酱桮(杯)卅枚 凤M167简19

酱桮(杯)五隻(双) 凤M169简16

酱桮(杯)十 大坟头M1牍1

小酱杯十 萧7

黑杯五 凤M10牍

黑杯十 萧8

黑杯廿 凤M8简109

黑杯卅 凤M168简31

黑杯十五隻(双) 凤M9简27

墨桮(杯)廿枚 凤M167简28

画杯七 张M247简35

画杯卅 凤M168简32

画杯三双 高M18牍4

髹杯三双一奇 高M18牍4

(漆)桮(杯)十 大坟头M1牍1

(漆)画龚(供)中幸酒杯十五 马M1简185

(漆)画龚(供)中幸酒杯十五 马M1简186

髹画龚(供)中幸酒杯廿 马M3简248

(漆)幸食杯五十 马M1简192

(漆)幸食杯五十 马M1简193

幸食杯百 马M3简247

(漆)画大婄(杯)十 大坟头M1牍1

(漆)画小婄(杯)十 大坟头M1牍1

髹画小具杯廿枚 马M3简250

(漆)画小具杯廿枚,其二盛酱、(盐),其二郭(椁)首,十八郭(椁)足 马M1简195

伤(觞)杯十隻(双) 凤M9简26

伤(觞)桮(杯)卅枚 凤M167简31

伤(觞)杯丗 凤M8简108

(漆)画伤(觞)二 大坟头M1牍1

赤杯三具 凤M10牍

食赤杯十 凤M8简111

丹杯百,一笥,缯缘 罗M1牍1

绪(纻)桮(杯)廿 大坟头M1牍1

枚杯七 张M247简37

鱼杯廿枚 凤M168简33

□桮(杯)十隻(双) 凤M169简15

□桮(杯)五隻(双) 凤M169简17

(漆)画具杯(柙)二合 马M1简196

具器一合,杯十枚,有囊 凤M168简35

具器一具 大坟头M1牍1

閜一双 高M18牍4

柯(閜)一隻(双) 凤M9简24

柯(閜)二双 凤M8简107

柯(閜)二枚 凤M167简18

柯(閜)一具 凤M10牍

钦柯(閜)四隻(双) 凤M168简34

(漆)画大栘,容四升,十 马M1简184

髹画大栘,容四升,十 马M3简260

七 盘类

(一)战国

(盘) 信2-01

(二)西汉

(铸)般(盘)一 大坟头M1牍1

(漆)平盘一 凤M8简95

方平盘(盘)一 凤M168简19

(漆)画食般(盘),俓(径)一尺二寸,廿枚 马M1简188

□食般(盘),俓(径)一尺二寸,廿 马M3简259

(漆)画平般(盘),俓(径)尺六寸,一枚 马M1简205

(漆)画平般(盘),俓(径)二尺,一枚 马M1简206

(漆)画平般(盘),俓(径)二尺五寸,一枚 马M1简207

髹画平般(盘),俓(径)二尺五寸,三枚 马M3简256

髹画平般(盘),俓(径)二尺,三枚 马M3简257

髹画平般(盘),俓(径)尺六寸,三枚 马M3简258

小盛脯平盘(盘)二 凤M168简20

髹画大般(盘),俓(径)三尺一寸,一枚 马M3简255

(漆)圆大般(盘),俓(径)三尺一寸,一枚 马M1简189

椑虒(榹)二双 高M8牍4

(漆)卑(椑)虒(榹)四 大坟头M1牍1

画卑(椑)虒(榹)六十 罗M1牍1

髹画卑(椑)递(虒),桱(径)八寸,马M3简251

(漆)画小卑(椑)虒(榹)二 大坟头M1牍1

(漆)画卑(椑)虒(榹),桱(径)八寸,卌。其七盛干肉,郭(椁)首,卅一盛癐(脍)、载(胾) 马M1简214

绪(纻)卑(椑)虒(榹)一隻(双) 凤M167简35

食卑(椑)虒(榹)一隻(双) 凤M167简36

食卑(椑)虒(榹)一隻(双) 凤M169简20

食大卑(椑)虒(榹)二隻(双) 凤M168简24

大食卑=(椑榹)一具 凤M10牍

炙卑(椑)虒(榹)五隻(双) 凤M9简29

炙卑(椑)虒(榹)四枚 凤M167简21

脍卑(椑)虒(榹)二隻(双) 凤M167简37

会(脍)卑=(椑榹)一具 凤M10牍

会(脍)卑(椑)虒(榹)一隻(双) 凤M168简21

大卑(椑)虒(榹)三双 凤M8简96

小卑(椑)虒(榹)五双 凤M8简97

尺卑(椑)虒(榹)五隻(双) 凤M9简28

尺卑(椑)虒(榹)六枚 凤M167简27

尺卑=(椑榹)一具 凤M10牍

尺卑(椑)虒(榹)五隻(双) 凤M168简22

尺卑(椑)虒(榹)五隻(双) 凤M169简18

七寸卑(椑)虒(榹)五隻(双) 凤M169简19

八寸□(榹)三隻(双) 凤M168简23

八 案类

(一)战国

一飤(食)桱(桯),金足 包266

(雕)桱(桯) 望45

二疋(疏)(桯),屯囗雕(雕),八金足 信2-020

一经(桯) 曹2

(二)西汉

(漆)画其来一,长二尺六寸、广尺七寸,盛肉 马M1简208

(漆)画其来一,长二尺六寸、广尺七寸 马M1简209

(漆)画其来二,广各二尺、长各三尺二寸 马M1简210

髹画其来,广二尺,长三尺二寸,二枚 马M3简275

髹画其来,广一尺七寸,长二尺六寸,二枚 马M3简276

以上我们列举了战国、西汉遣册所记的鼎、壶、匕、勺、甗、耳杯、盘、案八类器物。对比可以看出,战国、西汉遣册的饮食器记录有各自特点,前后时期有所变化。可归纳如下几点。

1.战国、西汉遣册名物存在一器多称现象,有一定随意性。颜色、纹饰、质地、形状、大小、用途等因素均可用作取名的依据,其中以颜色、纹饰用字取名较具普遍性。战国饮食器的一器多称以铜器居多,西汉则以漆木器名更显繁杂。

以耳杯为例。西汉遣册所记有酱杯、黑杯、墨杯、赤杯、食赤杯、丹杯、漆杯、髹杯、画杯、幸酒杯、幸食杯、觞杯、纻杯、具杯、枚杯、大杯、小杯以及閜、栘等众多名称,“黑杯”“墨杯”“漆杯”“髹杯”皆指通体黑漆的耳杯,“赤”与“丹”同义,指朱漆。体形大一点的耳杯称“閜”,合于《方言》:“閜,桮也。自关而东赵魏之间曰椷、曰盏、曰,其大者谓之閜”。从遣册看,“閜”之名在西汉还较常用,而同样用作大耳杯名称的“栘”则多少让人费解。《说文》谓“栘”为木名,但马王堆遣册整理者之所以认定“栘”指耳杯,是因为M1随葬有大耳杯10件,杯耳背面书写“四升”,对照遣册,恐怕只有名“栘”之器与此相符。战国遣册所记的耳杯名称不太多,“雕杯”指彩绘耳杯,“漆杯”指通体黑漆的耳杯。曹家岗遣册所记“六杯”即墓中出土的6件A型彩绘耳杯,“四杓杯”是4件B型髹黑漆耳杯,也就是说,“杯”应该与“雕杯”相应,“杓杯”与“漆杯”相应。有意思的是,信阳遣册将一般的耳杯称作“杯”,而把一种带喇叭形座的漆木耳杯称作“杯豆”,这是考虑了器形而取名。尚在整理中的老河口安岗1号楚墓遣册称耳杯为“酓(饮)杯”,表明了耳杯饮酒的功能。

名称的变化与社会发展、习俗变迁有直接关系。如鼎,战国时期的鼎是重要的食器,也是首要的礼器,因而备受重视。这一时期鼎的形制多样、名称各异,有升鼎、镬鼎、馈鼎之分及相对应的名称。西汉时期鼎的礼用功能有所下降。马王堆M1、M3遣册记录了相当数量的诸如“牛白羹一鼎”“羊羹一鼎”“豕逢羹一鼎”“狗巾羹一鼎”“鸡白羹一鼎”“兔羹一鼎”的条目,如此记录的“鼎”,其盛食意味似乎更浓。又如炊器,战国遣册记炊器一般就是甗、鬲,当时日常生活中甗、鬲仍是主要炊器。西汉遣册在记甗、鬲的同时,还记录了“鍑(釜)”“甑(鬵)”“瓮”。《方言》:“甑,自关而东谓之甗。”《说文》:“鍑,如釜而大口者。”我们知道,西汉时期灶的使用日渐盛行,“鍑(釜)”“甑(鬵)”“瓮”可直接置于灶口上炊煮食物,甗、鬲逐步退出。

2.西汉遣册记录饮食器的容积、尺寸的情况显著增多。如“三斗壶”“尺椑榹”“容四升”“长二尺六寸、广尺七寸”等。战国遣册一般不记录饮食器的容积、尺寸,目前正式公布的战国遣册仅见信阳遣册2-010、2-015简记录了佩玉的尺寸:“亓(其)(佩):一少(小)镮(环),(径)二灷(寸)。一□□□,长六灷(寸),泊(薄)组之(绑)。一青凥□之(璧),(径)四灷(寸)(半)灷(寸),尃(博)一灷(寸)少灷(寸),厚釮(锱)灷(寸)。”不过,尚在整理中的老河口安岗2号楚墓遣册记有“二(半)□。二(半)(壶)。四(半)□。一(半)□。二(锤)□”,由于字迹不甚清晰,简文所记的器名多不能辨识,但其中的“”“”“”应该就是表示器物容积的计量单位。遣册记录器物的容积、尺寸、重量,或许反映了器物的贵贱,也可能是反映器物制作的尺寸标准。

3.战国、西汉遣册记物的数量词存在一定差异。如西汉遣册大量使用“枚”“双”“具”“合”等量词,战国遣册则不见以“枚”“具”来作为数量单位,使用“双”的情况也仅有望山遣册所记“一双璜”“一双琥”。战国遣册使用较多的量词有“两”“偶”“友”“合”等。这种差异与不同时期语言文字的使用习惯有关系。


[1] 本文写作得到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楚简与楚文化研究——以名物制度为中心”(项目批准号:13zd001)资助。

[2]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李家浩:《包山二六六号简所记木器研究》,《国学研究》第2卷;又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二):葛陵楚墓竹简、长台关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5]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6] 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区博物馆:《湖北黄冈两座中型楚墓》,《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版。

[8]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伊强:《谈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遣策释文和注释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华书局2014年版。

[9] 金立:《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竹简试释》,《文物》1976年第6期。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赴纪南城开门办学小分队:《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文物》1976年第10期。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中华书局2012年版。

[10]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11] 湖北省博物馆、孝感地区文化局、云梦县文化馆汉墓发掘组:《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9期。

[12]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高台秦汉墓:宜黄公路荆州段田野考古报告之一》,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版。

[14] 连云港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16] 本文所引遣册释文参见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刘国胜《楚丧葬简牍集释》,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