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
  • 申文青
  • 2794字
  • 2020-07-09 17:12:33

2.1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2.1.1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历史悠久,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周公(公元前12—前11世纪)姓姬名旦,所编《周礼》一书,为周朝制定了一套官僚组织和制度。书中将周代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以天官职位最高,六官分360职,各有职掌,层次分明,职责清楚。春秋时期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中,阐述的“为将之道”“用人之道”“用兵之道”,以及在各种极其错综复杂环境中为了取胜所采用的各种战略、策略,堪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该书提出军、旅、卒、伍的军队编制,即军为12500人,旅为500人,卒为100人,伍为5人,层次关系明晰,编制比较完备。管仲主张办一切事情必须统筹谋划,提出“事无备则废”“以备待时”的观点。孔子在理财方面主张“崇俭”,并在《论语》中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主张“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荀况主张富国与富民并举,提倡“上下俱富”,为此必须“节其流,开其源……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在用人方面,中国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及“禅让制度”。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丰富,有不少内容至今仍闪耀着光彩,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些观点、理论和方法也都可以从古代思想宝库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有益的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可概括为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制等方面。

2.中国近代管理思想

中国近代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体现的经济管理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旧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在殖民主义势力比较强大、生产力比较发达的一些沿海大城市,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经营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重视产品质量

当时民族资本企业中的种种规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要求工人听从指挥,服从调遣;要求职工不得玩忽职守;要求职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因为这些较成功的经营管理,出现了一批经营有方、产品质量过硬、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和产品。例如,汉阳的周恒顺机器厂积极倡导“精工明料”,在生产上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曾因此而闻名于世。范旭东经营的天津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因质量优良获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上海大隆机器厂制造的棉纺机器、五洲肥皂厂生产的“固本”牌肥皂、亚浦耳灯泡厂生产的灯泡等,均因质量优良,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用户的欢迎。

2)尽力降低成本,增强商品的竞争力

例如,刘鸿生在他经营的企业中,首先推行了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制度,作为加强管理的措施,当时几家商业银行在对章华毛纺厂进行了调查之后表示,“厉行成本会计”是“最有价值”的事,主张“此种严密之算法,各厂急宜仿行”。

3)加强人才培养,合理使用人才

培养人才的主要措施包括:自办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培养技术工人;举办脱产、半脱产的训练班、补习班、夜校等培训职工;选派有发展前途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英、美、日等国家学习、进修和考察;建立研究机构,出版专业刊物,研究和宣传企业管理等。此外,管理者本人应该是内行专家而且必须知人善任。例如,范旭东坚持“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用重金聘用有成就的工程师作为企业管理的骨干,使永利碱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注重资金积累并灵活有效地运用资金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少发股息,少分红利,增加企业资金。投资联号企业或创办企业,在资金上相互支持。

5)服务热情周到并注重人和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大都注重人和。民生航运公司的卢作孚提出了“服务高于一切”的口号,深受客户和货主的欢迎,影响很大。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属下,管人不严,以德服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他说用人“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若一味唯利是图,小人在位……不自勤俭,奢侈无度,用人不当,则有业等于无业也”。

2.1.2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西方古代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对早期的管理思想做出了贡献。例如,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曾经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280多条,其中对人的活动做了许多规定,如百姓应遵守一定的规范、货物贸易应该如何进行、臣民之间的隶属关系等,都涉及许多管理思想。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学者色诺芬对制鞋过程中分工的描述与后来泰罗的思想非常接近,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相差了2200多年。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有识之士提出了管理活动的普遍意义,并将管理活动与技术知识及经验区别开来,承认管理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活动。罗马天主教会组织和管理也独具特色。他们最早采用了职能式的组织形式,并建立了分级管理的权力等级制度,现代管理理论中所推崇的“参谋式管理”也在教会中得到了普遍运用。

2.西方近代的管理思想

18世纪英国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产业革命之后,工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近代的管理思想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形成。这一时期,尽管管理思想不够系统、全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由于工厂管理实践的结果,管理思想已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西方特别是在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管理思想家。

1)詹姆斯·斯图亚特

英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一书中提出许多重要的管理思想,如实行刺激工资的思想、研究工作方法、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进行分工等。

2)亚当·斯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一书中,以制针为例说明劳动分工的好处:“分工协作,一个工人一天可生产4800枚针。如果单个人完成制针的所有工序,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生产不出来”。他的劳动分工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3)查尔斯·巴贝奇

英国数学家和机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对专业化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产业革命后期对管理思想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的基础,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他还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并对有益的建议给予不同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

4)罗伯特·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的罗伯特·欧文最早注意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重视人的因素和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取更多的利润。由于欧文率先在人事方面做了许多试验和探索,他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有代表性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虽然都主要反映在某个人、某个组织的单一管理实践和个别论述中,但它们对促进生产、加强早期组织管理和以后的管理理论及学派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