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现代管理理论及其主要学派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学、系统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管理领域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而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标志着西方管理理论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人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不是一种管理理论,而是对各种不同管理学派理论的统称。
这一时期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的管理学派。这些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互相争荣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2.4.1 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也被称为管理数理学派或管理计量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等人。他们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型及其符号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以达到企业目标。该理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张采用科学方法与研究工人作业的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工人的效率。
2.4.2 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被称为经理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和欧内斯特·戴尔。这一学派的中心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该学派通过案例研究,向一些大企业的经理提供在相同情况下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否认管理理论的普遍价值,主张从实例研究、比较研究中导出通用规范,由经验研究来分析管理。他们特别重视关于某个公司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和程序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在经验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戴尔(E.Dele)的代表性著作《伟大的组织者》中,他一方面坚决反对为组织和管理制定任何有关的普遍原则;另一方面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了美国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国民钢铁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中的“伟大的组织者”(如皮埃尔、杜邦、艾尔弗雷斯、斯隆等人)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作为科学或经验进行介绍。
2.4.3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西蒙与詹姆士·马奇。该理论认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作业,而是决策。决策发生错误,生产效率越高越没有好处,因而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决策。
2.4.4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约翰逊(R.Jonson)、卡斯特(F.Kast)、罗森茨韦克(J.Rosezweing)等。系统管理理论学派认为,一个组织是由相互依存的众多因素,包括个人、群体、态度、动机、组织结构、使命、目标、职权等组成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协调组织中的各个部分、各个因素去完成组织的使命,实现组织的目标。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最鼎盛,后来出现过于追求数量化的倾向,而遭到人们的批评,并有所削弱。
2.4.5 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的管理理论。权变,通俗地讲,就是权宜应变。该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好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