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应用型企业管理人才。成功的组织之所以能领先于竞争者,是赢在管理,因此管理学课程应运而生。“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包含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
本书坚持知识普及性和理论前沿性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围绕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体系结构设计着重考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背景,在内容的选择、概念的引出、理论的推导、范例的引证、结论的归纳和习题的挑选等方面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内容体现了知识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反映管理学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财经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之一,本书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由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长期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编写而成。本书以管理职能为主线,分15章进行阐述,包括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及演进、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概论、激励理论与方法、沟通、控制与控制过程、控制的方法与技术、管理创新、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总体来说,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本书将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强调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以便为将来的管理实践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2)现代性。组织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及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本书在内容上吸收了管理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了管理领域发展的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一些全新的管理模式、方法不断出现,本书对这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
(3)实用性。本书大量引用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体系符合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材上符合实践需要,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
(4)通俗性。本书语言简洁,叙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避免了空洞说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5)启发性。为了增强可读性,每章分别设计了导入案例,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达到拓宽知识视野、启发学生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每章选取了大量的知识链接,其形式不拘一格,有轻松活泼的小故事,有激昂的评论,有深刻的教诲,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每章前附有学习目的、知识要点,章后附有本章小结、习题及案例分析,以方便教学和学习者自学、检验学习成效。
(6)系统性。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本书先介绍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发展、道德与社会责任,再介绍各项管理职能,最后对管理的发展新趋势做了简单的介绍。编写中注重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读者对管理理论有较完整的了解。
(7)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4个层次。
①了解:要求学生知道有关内容。
②理解:要求学生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
③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描述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④应用: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本书由申文青副教授担任主编,郭松克教授、陈友新教授担任副主编。全书的架构由申文青初拟,在综合郭松克教授、陈友新教授的意见后最终确定。本书的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12、13章由申文青编写,第2章由郭松克、申文青编写,第3、14、15章由王华编写,第4、5章由章磊编写,第6、8章由徐桥凤、乔桂荣编写,第7章由侯向龙编写,第9、11章由高新国编写,第10章由申文青、陈友新编写。陈海燕老师为本书做了大量文字编辑工作。全书由申文青统编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国内外学术界不少学者和老师的研究成果(包括网上资料),得到了许多专家、领导、同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及掌握资料的限制,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