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统文化主题教育49课
- 姚瑜洁
- 5848字
- 2025-03-31 19:47:48
第11课 大冬至的“小九九”
【活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2+35分钟(2分钟预备时间)
【活动背景】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传统节日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小学四年级正是学生培养道德品质、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时期。
近年来,随着洋节西风东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以我班学生为例,约有20%的孩子不知道“冬至”这个传统节日,表示“听说过”的孩子对于这一节日的由来及其意义也知之甚少。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冬至的由来及冬至“九”文化的作用。
2.认识不同形式的“九九消寒歌”“九九消寒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跟随卡通人物“九九”,在图片、视频中认识冬至,了解冬至“九”文化。
2.通过亲身体验“数九、画九、写九”等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底蕴。
3.通过“金点子智慧框”的小组讨论,碰撞思维,赋予冬至“九”文化新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强化其传承祖国传统民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赋予冬至“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活动准备】
1.收集图片、视频。
2.卡通人物设计与录音。
3.动画、板贴、道具、PPT制作。
【活动过程】
一、视频引入——冬至大如年
板贴:大冬至的“小九九”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冬至吗?
生1:冬至要吃饺子。
生2: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2.师:是啊,冬至在以前可是个大节日,古代还有“寒食节”一说。关于冬至,我们还可以了解哪些知识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播放视频《冬至与数九》: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冬至。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70度。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3.师:今天课上,我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分,每答对一题就给你们小组贴上一个“啦啦球”。大家准备好了吗?抢答开始!
4.师:冬至的时间是?
生1: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23日。
5.师:视频中提到了冬至的三个“最”,谁注意到了?
生2: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下来的一个。
生3: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6.师:从冬至这天起要开始干什么?
生4:要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7.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还发现了个新鲜词——“数九”。在古人的观念里,日照变长,这是天地间的阳气在努力“战胜”阴气的过程。期待阳气胜利,赶快迎接春天的我们,自然就要想些办法为阳气“加油鼓劲”啦!“数九”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今天,老师特地请来了冬至啦啦队队长“九九”!
板贴:“九九”卡通形象
设计意图:为了使整节课的环节串联得更紧凑,设计了“九九”这个卡通角色。通过声像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也参与活动中;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可以对冬至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引出本节教育课的主题。
二、情境代入——消寒有妙方
(一)九九消寒歌——天寒地冻“数一数”
播放音频:加油加油,大家好,我是九九。
1.师:关于“数九”,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快来采访一下“九九”。
生1:什么叫“数九”?
生2:为什么要“数九”?
生3:为什么数的是“九”,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2.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水平!下面,就让我们去一一寻找答案吧!
第一个问题:什么叫“数九”?
播放音频: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这天开始,以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往后数,第一个九天称为“头九”或“一九”,第二个九天就称为——“二九”,依次类推,一直数到第九个九天。
1.师:2018年的12月22日是冬至,一九是2018年12月22日至2018年12月30日。那么老师要来提问咯,准备抢答。
出示PPT:2018年12月、2019年1月日历。
2.师:四九是从几号到几号?
生1:2019年1月18日至2019年1月26日。
3.师:难度提升了,九九是从几号到几号?
生2:2019年3月4日至2019年3月12日。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数九”?
播放音频:大家看一下当时的背景,聪明的你来猜一猜古人最初为什么要“数九”呢?
PPT:没有空调、暖气,甚至古代劳动人民有的买不起炭,御寒保暖设施极为缺乏。
生1:他们想要春天快点儿到来。
生2:他们想给自己一些希望,有了希望,时间就能过快一点儿。
1.师:是呀,贫苦人家吃不饱穿不暖,便会对天寒地冻的天气产生恐惧之感,他们发明“数九”,让自己能赶快“熬”过这个冬天。
板贴:熬寒之举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数的是“九”,而不是数“一二三四”呢?
播放音频:至于为什么是数“九”呢,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认为,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认为“九九不尽,春来到”。
1.师:你们可真是高明的“小记者”,几个问题就让大家对“数九”有了初步的了解!九九,听说这“数九”还有许多朗朗上口的歌谣呢!
播放音频:是呀,同学们瞧,这就是流传最广泛的“九九消寒歌”,也叫“九九歌”。
出示PPT: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师:哪位同学想加入“九九”的啦啦队,也给阳气“加个油”?
(指名读)
3.师:“九九歌”对数九期间每个时段的天气情况进行了总结,方便大家寻找规律。“九九歌”准不准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PPT:1981—2010年数九期间全国平均气温走势图。
4.师:这是1981—2010年数九期间全国平均气温走势,温度最低的是三九、四九,之后的气温逐渐上升。和“九九歌”的描述像不像?
生:非常像。
5.师:他们为什么要总结这些规律呢?
生:农业生产要看天吃饭,知道了天气,他们就能种出更多的农作物。
板贴:农业需要
6.师:真了不起!我们一起再给阳气鼓鼓劲!
出示PPT: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生齐读)
播放音频:哇,真是令人精神百倍呢!当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不同地方的数九歌也会有些区别,但都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
(二)九九消寒图——闲情雅致“画一画”
1.师:除了“九九歌”,你们啦啦队还有什么“数九”的拿手好戏吗?
播放音频:当然有!与“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图”,也称“九九图”。“九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既是计算时间的日历,又是精美的装饰品。今天,我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礼物!
出示PPT:铜钱消寒图。

播放音频:这是“铜钱消寒图”,共有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这涂法可有些讲究:“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2.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涂了吗?现在的天气预报将风单独另归一类,我们也与时俱进,把“左风右雨”换成“左云右雨”,一起来试着涂一涂吧!老师这里有去年“数九”期间的天气情况,仔细听好了!
3.师:一九的第一天是小雨,涂在哪个位置?
生1:涂在第一个铜钱的右边。
4.师:第二天是多云,涂在——
生2:第二个铜钱的左边。
5.师:第六天是阴转多云。
生3:涂在第6个铜钱的上边和左边。
6.师:会涂了吗?把口诀记熟,我要来考考你们咯!
7.师:第三天是多云。
(生涂“左”)
8.师:第四天是小雨。
(生涂“右”)
9.师:第七天是多云转小雨。
(生涂“左、右”)
10.师:第九天小雨转雨夹雪。
(生涂“右、中”)
11.师:你们真棒,都填对了!每张桌子上九九都送给了大家一张“铜钱消寒图”,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家继续完成。发挥想象力,不同的天气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涂。
12.师:这种“画九”的民俗好玩吗?这么有趣的活动还仅仅是农业需要或是“熬寒”之举吗?它更多是为了——
生:娱乐消遣。
板贴:娱乐消遣
13.师:古人真是把“数九”玩出了花样!
(三)九九消寒图——开蒙启智“写一写”
1.师:“九九图”除了可以“画”,你还能想到什么方式呢?
生:还可以“写”。
2.师:巧了,你真是和“九九”想到一块儿去了!
播放音频: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民俗。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谁来猜猜写九是怎样写的?
出示PPT:“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图。

生:每个字都是九画。用粗毛笔蘸着墨,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
3.师:真是个细心聪慧的孩子。
4.师:这是北京故宫所藏的一幅使用过的“九九图”。哪位同学知道其中的小秘密?我们把它放大来看一看。
出示PPT:北京故宫收藏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图。

生1:在描绘笔画的基础上,再用细毛笔蘸上白色在每个笔画上记录下当日的天气情况。
生2:而且内容的详略视当日笔画长短而定。
5.师:这是不是挺像我们现在流行的“打卡”呀!一幅“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播放音频:你们真会观察!据我所知,古代许多家庭都是由刚刚开始读书的孩子来完成“写九”的重任,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对启蒙很有帮助。
6.师:看来“写九”不但是玩乐更是——
生:学习。
板贴:寓教于乐
设计意图:随着情境中的故事情节推动,帮助学生了解冬至“数九”的由来。以数九、画九、写九的实践体验为抓手,引导学生认识“九九消寒歌”“九九消寒图”,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底蕴,增强其对冬至传统民俗的了解和热爱,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
三、总结提升——焕发新生命
1.师:九九,你真了不起,在你的“加油鼓劲”下,春天一定很快就到来了!
播放音频:嘿嘿,不是我了不起,而是我们的祖先厉害!不过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极少有人在冬天做“九九图”了,这项流传了千百年的民俗,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作为啦啦队队长,我的队员却越来越少,九九好伤心呀!
2.师:是啊,如今冬天有暖气,种田有温室,天气预报也基本普及。在“九九图”上标注天气似乎已经不太实用了,能不能开动你们的小脑筋,为“九九图”赋予新生命呢?小组讨论,将你们的金点子写在“智慧框”里。
出示PPT:金点子智慧框。

3.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请把你们的“智慧框”贴到黑板上。
第一组:我们小组是个吃货团,我们想用“九九图”来记录我们每天吃过的美食,形成一本《美食攻略》。
第二组:我们小组都特别喜欢看书,所以想把看过的书名写到“九九图”上,督促自己看书。
第三组:我们可以用“九九图”记录每天做的好人好事,还可以用它来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
第四组:我们用长笔画记录开心的事,用短笔画记录不开心的事,希望“开心”能长长久久,“不开心”能快点儿过去。
4.师总结:你们真是善于动脑的小创客。同学们,冬至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保留冬至民俗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就相当于在传承中华5000年不断演变的历史,告诉中华儿女,我们国家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冬天你愿不愿意也来“数九”呢?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增强学生传承祖国传统民俗的主人翁意识,赋予传统民俗新的时代价值,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板书设计】

【点评】
冬至“九”文化的“形”与“魂”
说起冬至传统民俗,除了“饺子、汤圆”,您还知道什么?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基点,作为曾经中国年的岁首,冬至有其丰富多彩的节日礼仪和娱乐活动,而这些历经千年的老习俗、老规矩,似乎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我们渐渐遗忘。
胡老师的这节主题教育课通过设计冬至啦啦队队长“九九”这一卡通角色,引导学生亲身实践,一步步揭开了冬至“九”文化的神秘面纱,带领学生重拾了一段不一样的冬至记忆之“形”,再铸了传统民俗的时代之“魂”,激发了学生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决心。
一、探寻“九”之形,其乐无穷
“九”,在中国古代被看作数字的终结,也是一个吉祥、神圣的数字,“九”文化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在冬至传统民俗之中,我们也能看到对“九”文化的崇拜,而这份日渐消退的记忆则亟待当代青少年儿童去了解、去重拾。胡老师从“形”出发,让学生们对冬至“九”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
1.水落“形”出,先声夺人
什么是冬至“九”文化?相对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学生们对冬至的了解较少。胡老师引用一段关于冬至的视频介绍作为开篇导入的素材,娓娓道来冬至的一些“冷知识”,并通过一个新鲜词——“数九”,一下子抓住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这个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巧,选得独特,不入俗套。教师不用太多的言语说教,就把学生带入整节课的情境,点燃了学生对冬至“九”文化的好奇心,为之后的实践探索奠定了基础。
2.观“形”察色,探其门道
冬至“九”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在探索“九”文化的过程中,胡老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结合天寒地冻“数一数”、闲情雅致“画一画”、开蒙启智“写一写”等体验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了解“九”文化的由来与意义。数九、画九、写九……学生们自问、自想、自涂、自猜、自探,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民俗的文化底蕴,符合德育实践活动课体验性、生成性的特点,设计巧妙,符合主题,便于操作,又有较强的实效性。
二、再铸“九”之魂,妙趣无痕
源自农耕文明的冬至“九”文化传承至今已过千年,历经世代更替,西方节日的兴盛,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令很多节日都在趋同,许多民俗逐渐消失。了解冬至“九”文化之“形”也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如何赋予其新时代之“魂”,让年轻人眼中“老套”“古板”的民俗文化鲜活起来,使传统文化继续传承,是德育工作者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1.安“魂”定性,彰显内涵
随着学生们的实践摸索,我们逐渐探寻出了冬至“九”文化的作用及内涵即“农业需要、熬寒之举、娱乐消遣、寓教于乐”。冬至,冷与暖,夜与昼,阴与阳,交织在一起而孕育着变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梦,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魂。放之今日,虽“农业”之需渐淡,但“娱乐”“教育”之途仍热,虽不再“熬冬”,但“盼春”之心不变!
2.形变“魂”留,深化延展
在最后的“总结提升——焕发新生命”板块,胡老师设计了填写“金点子智慧框”环节,将传统民俗与时尚IP——“打卡”相结合,强化了冬至“九”文化的娱乐教育功能。同时,她还鼓励学生在今年的冬至也参与到“九”文化中去,传承冬至习俗,让学生把课上短暂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转化为课后长效的文化传承实践行为,体现了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延展性,实现了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徐巍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