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信任布局系统之信任布局50条心法
在交易当中,双方当事人会相信什么人或什么事?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50种情况。
(1)人品好,有爱心的人;把他人当作朋友,并且愿意私下向他人分享自己心事的人;无私奉献,给他人温暖的人。
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不要一味地只顾自己的利益。哪怕你不具备这些条件,也有必要去包装自己,创造让别人去跟你接触时感受到这些的机会。
(2)在介绍自家产品时不说竞争产品坏话的人(同时也不要把自己说得太完美,否则会被认为是自卖自夸)。
(3)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他经常真诚帮助别人,并且不索取任何利益的人。
(4)自己接触过的为他人着想并且不为索取利益而帮助别人的人。
(5)亲人朋友或者亲人朋友介绍的人。这点大家应该很有感触,亲戚、朋友介绍的业务,双方比较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也更容易成交,其原因是转嫁了亲戚朋友的信任。
(6)老师或专家等比自己更懂行的人(包括对本企业产品和大部分竞争产品共同特征、性质的了解,对顾客问题、痛点的了解,对行业知识、设计同行优缺点的了解等)。
(7)整体形象、气质、谈吐与从事专业相符合的人(身份包装与衬托)。我经常跟学员们说,你们的形象非常关键,你的服装、发型等都是职业的象征,既然从事设计,就不能穿得像个业务员。
下面,请看我的两种形象照。


虽是同一个人,但两张照片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左图更像是做生意的人,右图则更像个设计师。
(8)相信和自己同类型的人。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与自己生活环境类似、思想观念类似、心态类似的人。你应该有过一种感觉,有的人刚一相处就感觉跟他投缘,就是这个原因(这个可以模仿和塑造)。
(9)考虑问题仔细周到,稳重,办事妥当负责,不夸夸其谈的人。
(10)谈话逻辑清晰、有水平的人。
(11)懂自己的人(了解过自己并且能描述出自己的问题、处境、痛点和心理行为)。
(12)亲身体验过。互联网时代有一句话叫“无体验不成交”,只有客户体验过了,成交才能变得更容易。
(13)有权威、有影响力的证明。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说,作为设计师也好,软装产品的销售也罢,如果想把自己打造得更专业,职业技能证书的申办是很有必要的。

(14)权威专家或者明星代言的。通过明星和权威专家来转嫁信任度。
(15)大集团、大企业或者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名人都在使用的。
(16)担保承诺解除各种担忧。
(17)可见的、真实的评论(有评论人的联系方式)。
(18)真实展示产品效果,或者有与竞争产品对比的效果证明。
(19)有真实案例证明。
(20)难以做假的真实场景。
(21)把自己产品的某些不足也真实讲述出来的人。
(22)曾经打过交道并且送过礼物。
(23)所传递的信息或言语符合人性认知和逻辑,不会让人觉得离谱的人。
(24)现实中经常发生的案例。
(25)真诚站在客户立场着想,真诚帮助客户省钱,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最适合的建议,帮助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心只为卖贵的产品索取利益的人。
(26)熟悉了解的人。
(27)长期关注并了解一些真实动态的人。
(28)在很多人那里的口碑、评论好的人或物。
(29)很多人在购买或者使用的东西。
(30)有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东西。
(31)被公认为有实力的人。
(32)很多人用了以后认可的产品。
(33)亲眼看到的变化或者效果。
(34)有事实根据的说法。
(35)确定来自正规平台或单位。
(36)谈判过程中有底气,并且敢于正面直视对方,眼神不会躲闪的人。
(37)有真实数据的量化与比例证明。
(38)真实画面动态。
(39)经营时间比较长的品牌。
(40)购买前获得过卖家的商品或者服务。
(41)公司的形象与规模、团队与老顾客的数量,能让人感觉有实力的公司。
(42)老顾客回头的次数证明。
(43)产品的包装形象与价格以及摆放的专柜相称。
(44)没有让对方感觉到你害怕自己的产品卖不掉。
(45)没有在对方还没了解你的产品之前进行推销,也没有在对方还没产生购买欲望之前急着推销。
(46)交易与售后有保障(用最有底气的话向顾客承诺不会让他买亏)。
(47)曾经通过小额交易获得过超预期回报。
(48)相信高价格或者高门槛的产品比较好。
(49)谈单销售是交朋友、彼此了解的过程,是为对方贡献价值的过程。贡献价值可以是送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方没有主动跟你提产品,或者还没有对你的产品产生购买欲望,绝对不可以急于向对方推销,应该自己先付出,让对方欠你的人情。
(50)谈单销售不是以销售产品或服务为目的,而是用全方位利他的心态,真诚地去帮助客户实现梦想,争取以最少的付出实现利益最大化,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这50条可以说是直击客户内心,成功签单的通用心法,在实际谈单中并不一定要完全运用,但是请根据你从事的工作对号入座,找出能为你的职业保驾护航的那部分。
在后面的案例中,我也会分享对这些心法的运用。请务必循序渐进地认真学习,一步一步跟随书的内容走,仔细思考,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