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霸中原:春秋霸主为什么崛起于边陲?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孔子说的。前者是他心目中过往的美好时代,后者是他看到的当下的真实世界。他一生的志向,是力图将后者逆转,回归于前者。他一再向自己的学生夸下海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为此他颠沛流离,周游于列国之间,苦苦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奈何终不见用,落寞而终。时代的潮流终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非人力所能挽回矣。

孔子生活的时代,史称“春秋”。其名,源自鲁国史书《春秋》。

春秋之时,王室衰微,列国争雄,是孔子口中“天下无道”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一部春秋史,其之主线,是强国争霸中原的历史。纵观春秋始末,一个分明的史实是,两百多年间,相继登上霸主宝座的国家,不论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还是后起的吴国、越国,无一不是在中原地区的外围,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当日的霸主均来自华夏文明的边陲,而中原核心地带却没有一个国家崛起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