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研究
- 孙祁祥等
- 1796字
- 2025-03-28 11:13:55
第二节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所以将社会公平正义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公平正义不但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而且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
一、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公平正义观深深地根植于人性之中,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永恒价值理想,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 John Rawls)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2001)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既是一个历史观、价值观的问题,也是一个制度体系问题,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发展史已经证明,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它对于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始终贯穿着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与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赵进斌,2015) ,是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遵循公平正义的规则,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整合与合作;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充分激发各个阶层以及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潜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社会必是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社会(郭于华,2012) 。
二、公平正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伦理文化都认为,公平正义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程立显,2007) 。和谐理念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公平正义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显然,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有效维护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普遍的弱势感(孙立平,2014) ,没有和谐可言。不公平、不正义会激化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造成各种危机,不但危及经济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则需要践行公正的原则,使不同的社会成员在自由行动中相互调适,达到各种利益相对均衡的状态。因此,在康德看来,公平正义是大量的个人意志实现和谐的基本条件。1
公平正义之所以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因为它在道德体系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正如《美国百科全书》所言,公正“不取决于人们关于它究竟是什么的想法,也不取决于人们对自以为公正之事的实践,而是以一切人固有的、内在的权利为其基础的;这种权利源于自然法面前人人皆有的社会平等”。
三、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
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多维目标的集成,承载着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领域的美好期许。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判断2,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映越来越强烈,迫切期待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就是要解决经济社会领域的不公平、不正义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3 因此,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公平正义的标准来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破除损害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
1 康德指出:“公正法则是确保社会和平与和谐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如果完全地贯彻了这一法则,那么大量的个人意志就能在人们的自由行动中实现完美的和谐。”参见康德(1960)。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3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尽管造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社会领域的不公平、不正义造成的。因此,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就必须突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当前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为预期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现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公平正义既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