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适老营养技能培训
- 胡雯主编
- 1888字
- 2025-03-15 03:06:18
第一节 概述
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各不相同,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一、社区营养及社区适老营养现状
社区营养属于公共营养的一部分,社区营养主要是以社会生活为出发点,着眼于社会人群总体,将营养科学和社会条件、社会因素相结合来研究存在的居民营养问题,并提出改善居民营养的措施和方法。社区营养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在社区内运用营养科学理论、技术和社会性措施来解决社区营养问题。主要包括食物生产、供给、饮食文化、膳食结构、营养教育以及营养性疾病的预防等内容。
通过开展社区营养,可以提高社区人群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增进大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同时可为国家或当地政府制定食物营养政策、卫生保健政策及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很早就开展了社区营养和社区健康促进的研究与实践。20世纪70年代,由于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以及医疗保险的发展,美国要求医生、营养师、药剂师、心理医师等组成一个预防和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更好的指导。美国在开展社区营养的10年间,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了48%,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35%。社区营养干预可同时降低吸烟、喝酒、肥胖、营养过剩、缺乏体力劳动等许多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营养不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良好的营养状况对老年人的健康非常重要,特别是患病的社区老年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国民营养行动计划2030》以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降低营养相关疾病风险为总目标,同时围绕重点人群贫血率、肥胖率等目前较为突出的营养问题提出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其中,特别突出了老年营养的重要性,并将“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列为重大行动之一,提出合理的营养有助于延缓衰老,而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紊乱则有可能加速衰老的进程。
实际上,住院老年患者是发生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出院后营养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所以,开展“医院-家庭(hospital to home,H2H)”营养管理模式,即以患者为中心,由临床营养师等医院医务人员联合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及患者家属,把营养治疗从医院延续到院外,将单一治疗方式丰富为多形式治疗方案的管理模式,对降低老年人再入院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提供生活质量等意义重大。
未来是改善社区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关键战略期,然而我国缺乏专业人员,社区适老营养服务的大规模实现还有待发展。正因为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开展社区适老营养师相关培训,培养具备专业营养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机构和家庭等社区环境下的老年人,提供膳食营养指导和营养教育服务,并协助实施“H2H营养管理”的工作者,对促进我国的健康老龄事业有积极的意义。
二、社区适老营养发展趋势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指出,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是主要任务之一。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有效改善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状况,降低失能风险。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关怀服务,积极防治老年痴呆症。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需求增设老年养护、安宁疗护病床。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医疗机构,开展老年病、康复、护理、中医和安宁疗护等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康复领域优势。